弘治十六年的春信,仿佛比往年来得更急切一些。
凛冽的寒风尚未完全退去,温暖的阳光便已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洒向西山与京城之间那片已然大变样的土地。
冻土消融,万物复苏。
工地上,褪去了厚重的防寒覆盖,露出了“甲字壹号”样板楼那已浇筑至三层的灰色水泥骨架,坚实、冷峻,充满了一种与传统木石建筑迥异的工业力量感。
更多的工人从培训工棚和室内作业区涌出,按照早已演练纯熟的预案,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号子声、机械的轰鸣声、材料的碰撞声,再次汇成一首磅礴的建设交响曲。
而在格物院深处,一场关乎未来城市“血脉”与“神经”的攻坚,也已进入关键阶段。
如今的格物研究院,因应发展需求,已正式分立为“蒸汽学院”与“电力学院”。两大学院虽侧重点不同,却在新城建设上紧密协作,竞相绽放出智慧之花。
蒸汽学院内,巨大的绘图板上勾勒的不再仅仅是舰船与机床,更有了关乎民生福祉的精细设计——集中供暖系统与自来水系统。
负责此项目的,是几位精于热力学与流体输送的教员,他们围在陆仁身边,对着图纸进行最后的推敲。
“大人,集中供暖系统,原理已厘清。”
一位面容清瘦的教员指着图纸上纵横交错的管线,“核心在于增设一台大型的‘常压热水锅炉’,以西山优质蜂窝煤为燃料。锅炉产生热水,通过以水泥预制管包裹、内衬防锈锡铁皮的主管道,输送至各栋楼宇地下的分集水器,再经由更细的支管,接入每户预留的‘暖气片’——一种用生铁铸造、内部中空、带有散热翅片的装置。热水在管内循环,散发热量后,温度降低的水再通过回水管流回锅炉重新加热,如此循环不息。”
他顿了顿,补充道:“为防堵塞与气堵,系统中需设过滤网和排气阀。每户可通过阀门调节流量,控制室温。相较于各家单独生煤炉,此法热效率更高,无烟气入室之患,安全洁净,尤适于楼房聚居。只是……初期铺设管道成本较高,对锅炉承压及管道密封要求极严。”
陆仁仔细审视着图纸,点了点头:“成本可控,长远计议,利大于弊。安全与密封乃重中之重,需反复测试。此系统可先于‘甲字壹号’及后续几栋官员住宅楼试点,若运行良好,便是新城一大亮点,未来推广价值极大。”
紧接着,众人的目光投向了旁边那幅更为复杂、也更具革命性的自来水系统规划图。
“自来水之构想,更为宏大。”另一位负责此项目的工程师语气中带着兴奋与谨慎,“其流程可分为五步:水源 → 水厂净化 → 水泵加压 → 管网输送 → 用户取用。”
他详细阐述道:“水源初步选定为西山一股清冽山泉及附近一条水质尚可的河流,通过明渠或早期管道引至规划中的‘新城水厂’。水厂内设多重沉淀池,投加明矾等混凝剂,使泥沙杂质沉淀;再经过以细沙、卵石分层的‘滤池’进行过滤。”
“最关键者,在于‘加压’。”他指向图纸上一个醒目的标志,“过滤后的清水,将汇入清水池。然后,由蒸汽学院特制、以‘铁牛’式蒸汽机驱动的活塞式水泵,将水从清水池中抽出,施加压力,注入埋设于全城的供水管网之中。管网主干管采用内衬防锈材料的铸铁管,支管暂考虑锡管或处理过的竹管,接口务必严密。”
“为保持管网内持续稳定的压力,确保高处及远距离用户也能顺利取水,我等设计在城中地势最高处,修建一座高大的砖石结构水塔。”他在图纸上点出一个高耸的塔状建筑,“水泵将水压入水塔顶端巨大的水箱,利用水自身的重力,即可为整个管网提供稳定压力。必要时,还可在管网中途增设加压泵站。”
“最后,便是‘水龙头’。”工程师拿起一个手工打制的黄铜旋塞式龙头样品,“用户家中,只需在接入的支管上安装此物,旋开,管内压力释放,清水即自然流出;关闭,则水流止歇。便捷、卫生,无需再依赖井绳与水桶!”
陆仁抚摸着那冰凉而精巧的黄铜龙头,心潮澎湃。这看似简单的“打开水龙头出水”,背后是整整一套近代市政供水系统的雏形!他当即拍板:“此系统乃新城之生命线,意义非凡。立即着手,在‘甲字壹号’楼及周边区域,先行建设一个小型实验性水厂及配套管网,进行实战测试!蒸汽学院需全力保障水泵与水塔建设!”
就在蒸汽学院为城市的“血脉”殚精竭虑之时,毗邻的电力学院内,一场关于“光明”的探索也进入了激动人心的实践阶段。
自从太子朱厚照发现“自感”现象后,电力学院对电磁的研究愈发深入。如今,他们不再满足于实验室里微弱的电流和闪烁的电火花,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新城,决心在那里编织一张光的网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