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五年腊月,寒意凛凛,北京城内依旧是人声鼎沸,车马塞途。
就在西山与京城之间那片被圈定为“新城”的五千亩官地上,一股前所未有的、充满秩序与力量的生机,正破土而出,驱散了荒野的沉寂。
一面簇新的、红底金字、边缘包裹着防潮桐油的牌匾——“大明第一建筑公司”,在初升的朝阳下闪烁着庄重的光泽,被两名精壮的力士稳稳地悬挂在由粗大原木和崭新木板搭建的指挥部大门前。
这不仅仅是一个招牌,更是一个时代的宣言,一个由格物精神驱动、试图重塑人居环境的庞大机器开始运转的核心标志。
以此为中枢,人员与物资如同被赋予了意志的血液,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向这片希望之地汇聚。
从工部抽调的干吏们带来了朝廷的规制与权威;西山格物院的技术精英们则携带着图纸、计算尺和满脑子的新奇构想;格物实业商会精于统筹的管事们,则负责将一切化为精准的预算、物料清单和工期排表。
而更多的,则是从京畿流民、退伍兵卒中严格招募并经过初步集训的壮劳力,以及部分被高额工钱和闻所未闻的“标准化施工”吸引而来的传统工匠。
他们褪去了原有的褴褛或短打,换上了统一配发的、厚实耐磨的深蓝色粗布工装,按“营”、“队”、“哨”的准军事化编制管理,精神面貌与寻常役夫迥然不同,眼中既有对新生活的期盼,也有一丝对未知工程的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组织起来后焕发的纪律性。
工地边缘,临时开辟出的材料场上,已然堆砌如山。
来自西山水泥厂、以牛皮纸袋封装、标记着标号的水泥,如同灰色的山丘;新设立的钢筋轧制坊出产的、带着轧制纹路的熟铁筋,被捆扎得整整齐齐,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标准化窑厂烧制的青砖红瓦、经由水力锯床加工出的规整木料……一切都被分门别类,码放得井然有序。
整个区域,俨然已变成一座庞大、忙碌却条理分明的露天工坊,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木材、石灰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金属气味。
陆仁精心筹备了一场极富冲击力的奠基仪式,广发请柬,不仅邀请了内阁阁老、六部重臣、勋贵代表,亦不避讳地请来了京城各大商帮的头面人物,甚至通过礼部向驻京的各国使节发出了观礼邀请。
他不仅要破土,更要“立信”,要在所有人心中刻下新城不可动摇的印记。
吉日选定,天公作美,湛蓝的天空下,仪式现场旌旗招展。临时搭建的观礼台披覆着明黄与大红绸缎,彰显着皇家的气派与吉庆。
刘健代表皇帝亲临,虽须发皆白,但一身国公常服,腰背挺直,不怒自威。
太子朱厚照更是兴奋难耐,早早便到了场,在内侍的簇拥下,不顾礼仪官的小声劝阻,好奇地跑到材料堆旁,敲敲打打,对那巨大的动臂起重机模型更是摸了又摸。
文武百官来了大半,泾渭分明地站立着,好奇、质疑、审慎、期待的目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的官场众生相。
“吉时已到——!”礼部官员拖长了声调,高亢的唱喏声压下了现场的嘈杂。
刘健代表朝廷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讲话,肯定了新城建设乃“解京城之困,开万世之基”的壮举,表明了朝廷的鼎力支持。话语沉稳,掷地有声。
随后,陆仁一身绯色官袍,步履沉稳地走到台前中央。他没有过多的言辞寒暄,目光扫过全场,清朗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开:“空谈无益,眼见为实。今日,便请诸位一同见证,格物之力,如何化蓝图为基石!演示——开始!”
首先被十名工人合力推上展示区的,是几块巨大的水泥预制构件——一块表面光滑如镜、边缘棱角分明的楼板,一截粗壮结实、内部钢筋骨架隐约可见的钢筋混凝土过梁。观礼台上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叹与议论。
许多官员,尤其是那些习惯了秦砖汉瓦、梁柱榫卯的老臣,难以理解这“石头”如何能做得如此规整巨大,又如何能承受重压?
紧接着,一架按比例缩小、但结构清晰的木铁结构“动臂式起重机”模型被抬了上来。一名格物院学员熟练地摇动绞盘,通过复杂的滑轮组,模型的吊臂缓缓升起,轻松地将一个沉重的石锁吊离地面,并平稳地移动。其展现的力学原理与机械之美,让不少懂行的工部官员眼前一亮,低声交换着赞叹。
然而,最引人注目、也最具冲击力的压轴环节紧随而至。一队二十名身着统一深蓝工装、头戴特制藤编安全帽的受训工人,迈着极其整齐划一的步伐,小跑进入场地中央。
他们动作迅捷而精准,如同演练了千百次。在工长一声短促的口令下,他们三人一组,一人手持放大的图纸核对,两人手持特制的铁钩和铁丝,将地上早已准备好的钢筋,按照格物院设计的图纸,迅速而准确地绑扎成一个标准的地基钢筋笼骨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