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五年的盛夏,蝉鸣聒噪,却压不住紧邻户部衙署那处新辟院落内,更为热烈的争论与筹算之声。
银行改组会的牌匾在烈日下泛着暗沉的光泽,其内里已然成为一场静悄悄变革的策源地。
院内正堂,四方冰块在铜盆中缓缓融化,却丝毫驱不散空气中紧绷的气氛。
来自户部的老成郎官,西山格物院锐意进取的年轻学员,以及都察院神色冷峻的御史,三方人马围坐长案。
理念的碰撞,利益的权衡,在此处无声却激烈地交锋。
争议的焦点,依旧围绕着那核心的备付金制度。
户部清吏司郎中,一位掌管钱法多年的老臣,抚着花白的胡须,指着草案条文,声音带着明显的不解与质疑:沈大人,这三成存银必须闲置库中,雷打不动,实在过于保守,近乎迂腐。老夫执掌钱法多年,深知民间钱庄运作,其周转之灵活,远非此策可比。若依此律,银行先天便背负沉重枷锁,如何与民间钱庄争流?又如何显我朝廷气度?
沈默端坐案首,神色如古井无波。
他面前摊开的并非寻常书卷,而是格物院经济所最新绘制的、反映近年南北直隶及江浙主要商品交易量与白银流动趋势的巨幅彩色图表,上面以不同颜色的线条清晰地标示出粮食、布匹、茶叶等大宗商品的交易波动与白银需求的季节性变化。
他没有立即反驳,而是将目光投向图表,声音清晰而沉稳,仿佛在陈述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真理:
李郎中,钱庄之,恰是其风险之源,亦是其规模终究有限、难以承载国朝经济血脉之根本原因。银行之基,在于国家信用,此信用非凭空而来,在于绝对兑付之能力,在于任何时候,百姓持票而来,我等皆有足额白银奉上。
他拿起一支特制的细木杆,精准地指向图表上几个明显的波峰,请诸位细看去岁苏松地区生丝集中上市之季,市面白银需求在半月内骤增近四成;再看去岁寒冬,因北疆战事及漕运暂阻,京津地区粮价波动引发白银囤积,需求亦暴涨。此等情形,若无数倍于民间钱庄之资本池及铁律般的备付金作保,银行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远超寻常的集中提兑风潮?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官员,语气加重:一旦兑付不及,哪怕只有一次,谣言便如野火,恐慌即刻蔓延。届时,非但银行数年经营毁于一旦,更将严重损耗朝廷信誉,引发市面动荡,其害远超区区三成存银闲置之。故,备付金非是闲置浪费,实乃定海神针,是维系信用不坠之基石,是银行敢于放开手脚、吸纳天下散银、进而行信贷倍增之效的根本底气所在!
沈默的论述,结合了直观的数据图表和严密的逻辑推演,将风险具象化,让在座的户部官员,尤其是那些习惯了过去相对粗放管理模式的老臣,面色渐渐凝重起来。他们精于算小账,却鲜少从整个经济循环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思考问题。
然而,沈默并未止步于风险防范。他话锋一转,引入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概念:况且,诸位需知,此备付金比率,并非一成不变之死物。待银行运作成熟,可由陛下钦定之银钱监理署,依据市面银根松紧、物价波动趋势、商贸活跃程度,乃至海外白银流入之多寡,进行审慎的动态微调。
他再次指向图表,譬如,当发现市面银根过于宽松,物价有明显升腾之险时,监理署可奏请陛下,提高备付金比率,收紧信贷,为经济降温;反之,若遇经济低迷,商贸不畅,则可适当降低比率,释放更多银钱用于借贷,刺激工坊生产、商队经营。此乃银行未来辅助朝廷,调控经济冷暖之一柄无形利器,其深远意义,远超一时一地之蝇头小利!
他将备付金从单纯的防范措施,提升到了宏观经济调控工具的高度。这番见解,让在座不少人,包括几位都察院御史,都露出了深思的神色。他们开始意识到,这银行之策,远非一个简单的放贷收息的官营钱庄那么简单。
接下来的日子里,沈默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才能。
他仿佛天生就对数字、流程、风险与人性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洞察。
贷款的审核,他要求建立基于商户过往信誉、抵押物价值、经营项目前景的量化评分体系;利率的设定,他提出了根据贷款期限、风险等级实行差异化的浮动模型,并设定了上下限;
汇兑网络的搭建,他精确计算了不同路线的成本、时间与风险,优化站点布局;
银元券的防伪,他不仅要求格物院采用最先进的彩色套印、微雕水印和特制油墨,更设计了复杂的发行、流通、回笼与销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至于最关键的独立监察机构银钱监理署,他更是草拟了极其详尽的运作章程,包括其独立于银行体系的禀报路径、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审计制度、以及对失职人员的严厉问责条款。
沈大人之才,于钱谷经济一道,可谓天赋异禀。一位素来以严谨刻板着称的都察院御史在休憩时,忍不住对同僚低声感叹,观其条陈,逻辑之严密,虑患之深远,对人性贪婪与市场波动之洞察,仿佛已操持此业数十载。陆尚书举荐得人啊!许多我等未曾想到的漏洞,他均已预先堵死。此章程若成,几近天衣无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