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三年的初冬,北风已带着凛冽的寒意扫过京畿大地。
然而一道如同春雷般震撼人心的八百里加急捷报,已从遥远的东南海疆,一路疾驰,悍然撞开了京师沉寂的朝堂。
那是一个天色未明的清晨,急促的马蹄声踏碎了京师承天门外的宁静。
一名身背赤色令旗、满身风尘的驿卒,在验明关防后,被早已得到讯号的宫门禁军一路引导,几乎是脚不点地地直趋皇极殿。此刻,正是大朝会之时,文武百官分列丹墀之下,庄严肃穆。
“报——!浙江守御千户马武,八百里加急捷报!!”传令兵嘶哑却高亢的声音,如同裂帛,骤然撕破了殿内惯有的沉凝。
他跪伏于地,双手高高举起贴着羽毛的军报匣子,声音因激动和疲惫而颤抖,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位官员的耳中:“我大明新编水师,于十一月丙申日,在福州府以东约一百二十里外海域,遭遇大规模倭寇船队!激战两个时辰,我军大获全胜!计击沉、焚毁大小倭船三十七艘,毙伤倭寇七百余,生俘二百三十人!缴获兵械、物资无算!我军……我军‘扬威’、‘靖远’等五艘新式战舰,无一损失!将士……将士仅十七人轻伤,无人阵亡!”
静!
死一般的寂静!
偌大的皇极殿内,落针可闻。几乎所有官员,包括御座上的弘治帝,都在第一时间怀疑自己的耳朵。
零战舰损失?毙伤俘近千?这……这怎么可能?!自正统年间以来,东南倭患渐炽,朝廷屡次用兵,胜少败多,即便偶有小胜,也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水师战船折损更是常事。何曾有过如此悬殊、如此干净利落、近乎碾压式的胜利?
这战果,已经超出了他们对海战认知的范畴。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如同火山喷发般的哗然与骚动!官员们再也无法维持矜持的仪态,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脸上写满了震惊、难以置信,以及随之而来的狂喜。
兵部尚书刘大夏,这位老成持重的勋臣,此刻也激动得身躯微颤。
他猛地出列,手持玉笏,因情绪激荡,声音比平日更加洪亮,甚至带着一丝破音:“陛下!陛下!此乃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庇佑,陛下圣德感天,方有此旷古烁今之大捷!马武将军忠勇善战,指挥若定,临阵决断,当居首功!然——”
他话锋一转,目光炯炯地扫过在场众人,最终落在一旁肃立的陆仁身上,“然此战能胜,根基何在?非赖将士不勇,实赖战舰之坚、火炮之利!若无‘破浪’新舰劈波斩浪,若无新式火炮克敌于远距,纵有十万貔貅,亦难奏此功!此战舰、此火器,皆由工部左侍郎、总理海防船政事务处督办陆仁,一力倡导、督造而成!格物致用,化虚为实,今日方显其经天纬地之力!老臣……老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此战,陆侍郎当居定鼎之功!”
他这番话,掷地有声,直接将战役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归功于陆仁所推动的技术革新。
户部尚书周经几乎是小跑着出列,他脸上泛着兴奋的红光,仿佛已经看到了金山银海:“陛下!刘尚书所言极是!海疆大捷,意义非凡!自此,东南沿海商路可靖,倭寇之患可望根除!往年为抵御倭寇,朝廷岁耗钱粮何止百万?巡哨、修船、募兵、抚恤,皆是巨大开销!如今一战而定乾坤,未来可省却无数军费!更紧要者,海上贸易通道自此畅通无阻,市舶之利,必将滚滚而来,充盈国库!陆侍郎之功,不仅在战场破敌,更在为国开源,奠定万世之基!实乃社稷之臣,国士无双!”
这两位部堂重臣的定调,如同风向标。
那些原本对开海政策、对格物之学抱有疑虑甚至激烈反对的官员,此刻面对这铁一般的事实,全都哑口无言。
什么“奇技淫巧败坏人心”,什么“开海引狼入室”,什么“祖制不可违”,在这辉煌到令人瞠目的战功和国家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不堪一击。一些人面红耳赤,低头看着笏板,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更多的人则迅速改弦更张,争先恐后地加入到颂圣和赞美陆仁的行列中。
“陛下圣明烛照,简拔陆侍郎于微末,方有今日海疆之固!臣等拜服!”
“格物之学,实乃强国富民之正道!陆侍郎高瞻远瞩,身体力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开海通商,非但不是弊政,实是富国强兵之良策!臣等往日愚钝,未能深体圣意与陆侍郎苦心,恳请陛下恕罪!”
一时间,朝堂之上几乎只剩下一片赞美之声。之前的纷争、攻讦、阻力,在这无可辩驳的胜利面前,顷刻间烟消云散,仿佛从未存在过。
龙椅之上,弘治帝朱佑樘努力维持着天子威仪,但微微前倾的身体、紧握扶手的指节,以及眼中那难以掩饰的欣慰、激动与如释重负,都揭示了他内心汹涌的波澜。
东南倭患,如同悬在他心头多年的一把利剑;国库空虚,更是他夜不能寐的隐忧。如今,陆仁与马武,这一文一武,用一场近乎完美的胜利,一举斩断了这双重枷锁,为他,也为大明帝国,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充满希望的天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