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三年的春天,随着“破浪一号”在渤海湾震撼人心的下水与试航,以及弘治帝在舰上那番意味深长的表态,一股名为“开海”的热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席卷了整个大明帝国的权力中枢。
天津卫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朝堂之上的风云已然激荡。
回到紫禁城的弘治帝,并未因舰上的激情宣言而立即下旨。
他深知,如此重大的国策转变,必须在庄严肃穆的朝会上,经过充分的廷议,形成正式的决议,方能颁行天下。
数日后的一次大朝会,成为了决定帝国海洋命运的舞台。
金銮殿上,文武百官肃立。气氛与往日不同,隐隐透着一股紧绷的期待感。谁都明白,今日议题的核心,必然是“开海”。
果然,在处理完几项常规政务后,弘治帝便开门见山,将话题引向了海禁。
他先是简要回顾了“破浪一号”试航的成功,肯定了格物之学与船政改革的成效,随即话锋一转,声音沉凝:“朕观‘破浪’之威,思东南之患,念国库之虚,感生民之艰。海禁之策,行之年久,利弊如何,众卿可畅所欲言。”
皇帝定下了基调,早已按捺不住的各方势力立刻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支持开海的一方,以兵部尚书刘大夏、户部尚书周经为首,气势如虹。
刘大夏手持笏板,声若洪钟:“陛下!‘破浪’已成,利器在手,岂能藏于匣中?我水师若得此等战舰成军,足可扫荡海氛,护航保商!昔日海禁,乃因无力制海;今日开海,正因我有定海神针!此时不开,更待何时?难道要坐视沿海百姓困顿、税源流失、匪寇坐大吗?”
周经紧随其后,从经济角度慷慨陈词:“陛下,臣掌户部,深知钱财乃国家命脉。海禁一开,市舶司重立,仅关税一项,岁入何止百万?东南货殖流通,百业兴旺,百姓安居,国库充盈,实乃富国强兵之不二法门!且如马武、陆仁所奏,海寇多由困顿百姓转化,开海正可釜底抽薪,标本兼治!”
勋贵集团中,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侯张延龄更是迫不及待,他们描绘的海外财富图景虽然略显夸张,但极具煽动性:“陛下,海外物产之丰,远超想象!若能合法贸易,其利滚滚,不仅充盈国库,亦可使参与海贸者获利,实乃官民两便之美事!”
然而,反对的声音依然强劲。都察院右都御史储巏等保守派官员,坚守“祖制”和“华夷之辨”的堡垒,言辞激烈:“陛下!海禁乃太祖高皇帝钦定,旨在防微杜渐,保境安民!岂可因一时之利而轻弃祖宗成法?与夷狄交通,必生祸乱!奇技淫巧之物流入,败坏人心;海外未知之险潜伏,动摇国本!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双方引经据典,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支持者手握新式战舰的底气和经济利益的诱惑,反对者则高举道德和祖制的大旗,一时难分高下。
就在争论陷入胶着之际,弘治帝将目光投向了始终沉稳立于班列中的陆仁。“陆卿,”皇帝缓缓开口,“你执掌船政,深知海事。于开海之策,可有具体方略?”
顿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陆仁身上。他深知,决定性的时刻到了。他出列躬身,声音清晰而坚定:“陛下,臣确有所思。开海非是简单地撤消禁令,而需一套周全之策,方能兴利除弊,确保国家利益与海疆安宁。”他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份厚厚的奏疏。
“臣之方略,主要有以下几点,”陆仁展开奏疏,条分缕析:
“一、 有限开海,定点管理。 初期不宜全面开放,建议先行重启广州、泉州、宁波三处市舶司。此三地原有基础,且地理位置重要。由市舶司统一管理一切对外贸易,所有商船出入、货物交易、税收征缴,皆需经市舶司许可与登记,严禁私贩。”
“二、 组建护航水师。 以新式‘破浪’级战舰为核心,配属辅助船只,组建专职的远洋护航水师,归兵部统一调度。其职责一为剿灭残余海寇,二为保护合法商船航线安全,三为彰显国威,处理突发海事纠纷。水师强大,乃开海之根本保障。”
“三、 规范贸易品类与税率。 由户部牵头,制定允许出口(如丝绸、瓷器、茶叶)和进口(如香料、药材、特定原料)的货物清单。设定合理关税税率,既保证国库收入,又不至扼杀商贾积极性。严禁军械、硝石、铜铁等战略物资出口。”
“四、 发放特许船引(贸易许可证)。 商人欲从事海外贸易,需向市舶司申请‘船引’,注明船只、人员、货物、目的地等信息。船引需有偿使用,并可设定有效期和贸易额度,便于管理。”
“五、 设立海关稽查制度。 于各开放口岸设立海关,配备得力人员与必要武装,严查走私、偷漏税等行为。对违禁品和非法贸易,严厉打击。”
“六、 收集海图情报,培养海事人才。 鼓励商人反馈海外航路、风土人情信息,由市舶司汇总绘制更新海图。同时在格物学院及沿海地区兴办海事学堂,培养航海、造船、贸易等专业人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