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二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也格外凛冽。
呼啸的北风卷着渤海湾的湿冷寒意,扑打着天津卫船厂高大的工棚。
然而,在这片临海的工地上,严寒却被另一种更加炽热的气息所驱散——那是炉火熊熊的热浪、金属碰撞的铿锵,以及数百名工匠、学员心中那团为开创一个新时代而燃烧的火焰。
“破浪一号”的建造,已进入最核心、也是最艰难的阶段。
与陆仁最初设想有所不同的是,在反复计算和试验后,设计团队决定采用一种更为激进却也更具潜力的方案:并非全钢制造,而是采用“铁骨木壳”结构。即,船的龙骨、肋骨、部分关键支撑结构,采用西山钢铁坊最新冶炼出的、强度和韧性都经过优化的低碳钢铸造或锻造成型,而船体外板则仍采用经过特殊处理的优质硬木。
这种结构,既利用了钢铁材料的巨大结构优势,增强了船体纵向强度和抗扭能力,又兼顾了木材的浮力、可加工性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
此刻,在最大的那座封闭式船坞内,景象足以让任何初见者震撼得说不出话。
巨大的船体骨架已经耸立,但那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粗壮的木质框架,而是一副泛着冷冽金属光泽的、线条极其精准流畅的钢铁“骨骼”!粗壮的钢铁龙骨如同巨兽的脊梁,沿着船坞中心线笔直延伸;一道道弧线优美的钢铁肋骨,如同巨兽的肋骨,被精准地焊接在龙骨之上,构成了船体修长而坚固的基本形态。
工人们正在这些钢铁骨架之间忙碌地安装木质的内衬和支撑,为铺设外层船板做准备。
陆仁、王阳明、唐寅、李振等核心人员,几乎日夜泡在船厂。王阳明负责根据钢铁骨架的力学特性,不断优化内部结构支撑方案,确保力流传递最优。唐寅的图纸已经更新了无数次,每一根钢梁的位置、每一个连接点的结构,都需精确标注。李振则带领工匠和学员团队,攻坚钢铁构件的铸造、锻造和连接工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比如大型铸件的砂眼问题、焊接处的强度与防锈处理等。
“大人,你看这第三号肋位与龙骨的接合处,”一位满脸烟灰的老匠师指着图纸对陆仁说,“按新法用了‘三角肘板’加固,再用热铆紧固,老汉干了一辈子船,从未见过如此结实的骨架!这船就算遇上再大的风浪,龙骨也断难变形!”
陆仁点点头,伸手抚摸着冰冷坚硬的钢铁肋骨,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这是将现代船舶工程理念与这个时代工业能力相结合的第一次大胆尝试,是真正的“格物致用”。他转向李振:“李博士,外层木板的铺设方案确定了吗?必须确保木板与钢铁骨架的连接既牢固又能适应一定的形变。”
“大人放心,”李振指着旁边一个正在进行的模拟实验台,“我们测试了多种连接方式,最终选定特制的巨型铁螺栓配合浸油硬木衬垫的方案,既能保证强度,又有缓冲。木材的选材和阴干处理也严格按新标准执行,确保尺寸稳定。”
尽管进展显着,但挑战依然巨大。
钢铁构件的防锈是头等难题,工匠们尝试了多种涂料配方。
大型构件的吊装需要设计专门的起重工具,西山带来的滑轮组和杠杆原理发挥了关键作用。最重要的是,这种混合结构船体的重量分布、浮心与重心的关系需要极其精确的计算,王阳明和几位精通算学的学员几乎不眠不休地进行验算,确保万无一失。
时间在紧张、忙碌、充满挑战与突破中飞逝。
当第一场冬雪悄然覆盖天津卫时,“破浪一号”的钢铁骨架已经完全成型,木质船板的铺设也完成了大半。
一艘线条流畅、结构迥异于任何传统中式或西洋帆船的巨舰雏形,已经威严地展现在船坞之中。它那低干舷、尖削艏部、以及两侧那整齐划一、预示着强大火力的炮窗轮廓,无不透出一种冷峻而强大的力量感。
这一日,陆仁觉得时机已经成熟。
他亲笔写了一封密信,派快马送往京师,直呈兵部尚书刘大夏。信中,他并未过多描述技术细节,只是郑重邀请刘尚书百忙之中拨冗前来天津卫,“视察船政要务,鉴证‘破浪一号’合拢之关键节点,事关海防未来,恳请莅临。”
刘大夏接到信后,心中惊疑不定。他深知陆仁不是虚言浮夸之人,如此郑重邀请,必有重大进展。加之朝中关于海禁的争论虽暂歇,但东南海疆的压力与日俱增,他对新式战船的期盼也极为迫切。
没有多做犹豫,刘大夏立即向弘治帝禀明情况,获准后,只带了少数随从,冒着严寒,快马加鞭赶往天津卫。
当刘大夏的车驾抵达天津卫船厂时,陆仁早已在厂门外迎候。寒暄过后,陆仁没有过多客套,直接引着刘大夏走向那座最大的船坞。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当刘大夏迈入巨大、温暖的船坞,抬头望见那艘已然成型、泛着钢铁寒光的巨舰时,这位见惯了沙场风云、朝堂风雨的老兵部尚书,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