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兵部尚书刘大夏出列了。
他没有直接支持或反对开海,而是将话题引向了现实困境:“陛下,诸位同僚。开海与否,乃国策大计,需从长计议。然眼下东南危局,却是迫在眉睫!马武最新军报称,海寇船队愈发猖獗,甚至敢攻击卫所驻地。我水师战船老旧,追击不及,岸防疲于奔命。当务之急,是尽快打造新式战船,提升水师战力!无论日后是否开海,一支强大的水师,都是保卫海疆不可或缺之力量!若水师强盛,则开海可保无虞;若水师孱弱,则禁海亦难保安宁!”
刘大夏这番话,巧妙地将争论的焦点从“该不该开海”暂时转移到了“如何加强海防”上,为陷入僵局的辩论提供了一个务实出口,也间接支持了陆仁正在推进的船政工作。
弘治帝终于开口,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刘卿所言甚是。海禁国策,关乎重大,非一朝一夕可决,容朕与内阁细细斟酌。然水师武备废弛,确是事实。总理海防船政事务处督办陆仁。”
“臣在。”陆仁应声出列。
“新式战船建造,进展如何?何时可下水试航?”皇帝的目光落在陆仁身上,满朝文武也都安静下来,看向这位格物侍郎。
陆仁躬身奏道:“回陛下,天津卫首舰‘破浪一号’,龙骨、肋骨已毕,正在铺设船板,进展顺利。福州、广州两厂亦已开工。然造船乃精密之功,欲速则不达,臣与同僚必当精益求精,力求早日建成堪用之舰。至于试航,需待船体完工、舾装完备之后,预计仍需数月之功。”
他没有夸大其词,而是如实禀报,显得沉稳可靠。
弘治帝点了点头:“嗯,务必保证质量。水师强弱,关系东南安危,亦是日后朝廷决策之重要依仗。工部、户部、兵部,需继续全力协同陆卿,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相关部院大臣齐声应道。
这场关于海禁的激烈辩论,最终以皇帝“暂不决策,优先加强武备”的定调告一段落。
支持开海的一方,虽然未能立刻达成目标,但成功地将议题摆上了台面,引发了广泛讨论,展示了相当的力量。反对的一方,虽然守住了“祖制”的防线,但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新思潮的冲击。
退朝之后,陆仁没有参与任何一方的私下议论,径直返回西山。
他知道,这场朝争只是序幕。真正的胜负手,不在唇枪舌剑,而在天津卫、福州、广州那一个个船坞里,在西山格物院那彻夜不熄的灯火下,在工匠们敲打出的每一个铆钉、打磨出的每一块船板上。
舆论的半壁江山已被点燃,现在,他需要争分夺秒,将另外半壁江山——那决定性的海上力量,实实在在地打造出来。
当“破浪”战舰扬帆出海,新式火炮轰鸣作响的那一刻,才是真正打破百年海禁坚冰的雷霆之时。
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蛰伏,积蓄这足以石破天惊的力量。
西山的工坊内,关于舰炮结合、关于蒸汽机小型化应用于船舶辅助动力的研究,正在悄然加速。
一切,都在为那个即将到来的转折点,做着最后的准备。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