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仁所绘制的《格物致用发展纲要》与那份立足现实的“百年构想图”,如同为西山格物学院乃至大明未来的格物事业树立起一座清晰的灯塔。
它不仅统一了内部思想,明确了前进方向,更使得原本略显庞杂的格物之学,变成了一套有章可循、有阶可攀的体系。
京通铁路的顺利推进,更是将这套体系的力量具象化地展现在朝野面前,其即将带来的效率提升和经济效益,将成为了最有力的说服工具
西山格物学院内,虽依旧是一片繁忙景象,但陆仁的目光,已越过眼前蒸腾的工坊与喧嚣的课堂,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他深知,仅凭西山一己之力,纵然能培养出千百精英,对于一幅旨在重塑国力的“百年宏图”而言,不过是涓涓细流,难成江海。
格物之学的种子,必须广泛播撒,方能期待林木葱茏。
这一日,陆仁将李振、沈默、唐寅、王阳明等核心成员召集至那间可俯瞰西山全貌的静室。
墙上,那幅《格物致用知识体系总览》图旁,新挂上了一张大幅的大明疆域图。
“诸位,”陆仁开门见山,手指轻轻点在地图上,“京通铁路,乃我格物之学初试锋芒之作,陛下与朝廷认可,天下瞩目。此诚可喜。然,此亦如镜,照出我辈最大之隐忧——人才之匮!”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铁路修筑,需大量通晓测量、材料、机械之工匠技师;未来若推广全国,所需何止万千?工矿革新、百业提升,乃至边防巩固,何处不需格物之才?西山虽大,容量有限。若格物之学仅囿于西山一隅,则终是盆景,难成森林。强国之基,在于人才辈出;人才之盛,在于教育广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沈默沉吟道:“大人之意,是要将学院之制,推广出去?”
“正是!”陆仁斩钉截铁,“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我等当奏请朝廷,于天下紧要之地,仿西山成例,设立格物分院!使格物之学,如儒学官学般,有章可循,有地可授,有才可育!”
王阳明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接口道:“陆兄此议,深合‘知行合一’之要旨。格物之理,需在万事万物中验证;格物之才,亦需在四方风土中成长。分院之设,非仅传播学识,更是将‘即物穷理’之精神,根植于九州沃土。”
唐寅亦兴奋道:“若能成行,则天下有志于实学之青年,皆有其门可入,不必再千里迢迢汇聚西山!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业!”
方针既定,陆仁即刻着手起草奏疏。他深知此事关乎重大,奏疏必须言之有物,论据充分。
他没有空谈宏大理想,而是紧紧围绕京通铁路建设中的切身体会——对熟练工匠的迫切需求,对能理解图纸、管理施工的技术人员的渴望,以及对未来更庞大工程的人才焦虑。他写道:“格物之学,非徒炫奇巧,实乃经世致用之根本。然人才培育,周期漫长,非西山一院所能独力支撑。为固国本,厚植潜力,恳请陛下恩准,于全国要冲,择址试设格物分院……”
奏疏详细阐述了分院的构想:
一、 层级明晰:各分院设初、中、高三级学制。初级班广开蒙昧,传授格数、自然常识与逻辑基础,扩大选材之基。中级班精研核心原理,如力学、热学、光学,并与地方产业相结合。高级班则进行专题攻坚,培养能独当一面的高端技术人才。
二、 标准统一:由西山总部编撰核心教材,制定教学大纲,确保学识之纯正与水准之一致。
三、 师资共享:西山派遣骨干教习赴分院承担初创教学,并负责为当地培养师资,以期早日自立。
四、 地方协同:分院由所在地官府主导筹建,提供场地、资金并负责招生,所学紧密服务于地方发展之需。
五、 循序渐进:首批建议于北直隶通州、山西大同、南直隶苏州、浙江宁波四处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图推广。
奏疏递上,朝堂再次掀起波澜。然而此次,反对之声已极其微弱。铁路的实效是最好的辩词。
首辅刘健虽仍持重,亦认为“试点而行,观其成效,未尝不可”。
次辅谢迁、兵部尚书刘大夏、户部尚书周经等均明确支持,认为此乃培养国力、稳固根基的长远之策。
地方上,通州、大同、苏州、宁波的官员早已闻风而动,纷纷上表表示欢迎,并承诺全力配合——他们看到了格物之学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发展机遇。
弘治帝权衡再三,深知人才为政事之本,格物之学已成大势,遂朱笔批答:“卿虑深远,所奏甚妥。准于四处试设格物分院。
着陆仁会同礼、工二部,妥议细则,精心筹措,务求实效,勿负朕望。”
圣旨一下,西山格物学院总部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钟表,开始了高速运转。
陆仁亲自挂帅,成立了“分院筹建总局”,下设若干专项小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