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 物质属性、金属与非金属、性能测试与改良。
陆仁解释道:“此五学,乃探究万物运行之根本规律,是格物之灵魂。需设专门研究所,深入钻研。”
第三层:应用之技(分流)
机械工程: 蒸汽机、传动机构设计。
土木工程: 建筑、桥梁、铁路、水利。
冶金工程: 炼铁、炼钢、合金制备。
化工工程: 制碱、制酸、药物提纯、材料合成。
“此乃将核心之理应用于实际之途径,是格物之手足。学员可根据兴趣与天赋,择一专精。”
此外,陆仁还提出了“交叉学科”的概念,如“生物格物”(需显微镜)、“天文格物”(需望远镜)等,为未来留下了接口。
这幅知识树状图,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将看似杂乱的格物之学,整理得井井有条。唐寅等人看得目眩神迷,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知识的全貌与关联。
王阳明更是久久凝视,喃喃道:“格物……竟有如此堂奥……由器入道,脉络分明……”
体系建立后,陆仁雷厉风行地开始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格物学院下,正式成立了数个专业研究所:
理论算学所: 由沈默兼任主事,不仅负责教学,更开始向学员介绍“变量”、“函数”等更抽象的数学思想,引导他们思考无限分割与求和的问题。
材料究理所: 李振亲自主抓,系统研究各种矿石、金属、燃料的特性,建立档案,并尝试不同的冶炼、热处理工艺,目标直指强度更高、重量更轻的新材料。
动力机巧所: 集中最优秀的机械工匠和学员,专职改进蒸汽机,并开始根据陆仁提供的极其粗略的原理图(近乎概念描述),尝试理解“内燃之理”(提及可能的高效燃料)和“电生磁、磁生电”的奇妙现象。
学员们被要求必须打好数理基础,然后根据考核和兴趣,进入不同的核心理学院学习,最后再分流到应用工程学院。学习方式也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验室和工坊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
在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改革铺垫之后,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陆仁将王阳明、李振、唐寅、沈默等最核心的五六人,再次召至静室。
他郑重地取出一卷精心绘制的绢帛,在桌案上缓缓展开。
这不是地图,而是一幅充满想象力的《大明格物百年发展构想图》。
图的起点,是“蒸汽时代”的火车、轮船。接着,箭头指向“钢铁时代”,描绘了更大规模的铁路网、钢铁巨舰。然后是“飞天探空”的热气球、飞艇,旁边标注着“星辰大海”四个小字。图的最后部分,则是一片留白,只有一行字:“格物无穷,未来无限”。
这幅图,超越了时代,近乎神话。
李振、沈默看得目瞪口呆,呼吸急促。唐寅手中的茶杯微微颤抖。
就连一向沉静的王阳明,也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怔在原地,目光死死盯着那“星辰大海”四个字,胸膛剧烈起伏。
陆仁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仿佛来自遥远未来的回响:“此非戏言,亦非妄语。此乃我格物之学,穷极天地之理后,必将抵达之远方。铁路、蒸汽机,不过是蹒跚学步之始。我等今日所做一切——建立体系、培养人才、钻研根本——皆是为了积蓄力量,为了有朝一日,我华夏子孙,能真正驾驭风云,深入汪洋,乃至……触碰那片天空!”
他环视众人,目光灼灼:“前路漫漫,荆棘密布。然心有所向,行必能至。愿与诸君,共辟此路,为我大明,开万世之新天!”
静室之内,鸦雀无声,唯有窗外秋风掠过松涛的呜咽。
一种混合着震撼、使命感、乃至一丝恐惧的激荡情绪,在每个人心中疯狂滋长。
他们明白,从这一刻起,他们不再仅仅是为了造出更好的机器或修通一条路,而是在参与一项前所未有、恢弘壮阔的伟大事业。
西山的灯火,在这个秋夜,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亮。
它照耀的,不再只是一片工坊和学院,而是一条通往不可知未来的、充满奇迹与挑战的漫长征途。
体系的基石已然奠定,百年的宏图悄然展开。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