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学院“难题研讨堂”内,众人正为此争辩不休。一位名叫陈规的年轻学员,平素沉默寡言,却对器械构造极为痴迷。他受古籍中“准望”之法与陆仁所授光学知识的启发,大胆提出:可否利用光线直进之性,制造一种“照准仪”,通过远方标识与近处刻度,实现长距离的精确瞄准与角度测量?
此论初闻,颇有些学员嗤之为异想天开。然唐寅听闻,却大感兴趣。他结合自身对绘画“界画”透视的理解,助陈规完善构想,甚至亲手勾勒仪器草图,明确了“照门”、“准星”、“水平池”等关键。在陆仁的首肯与少量资源支持下,陈规带着几名同道,埋头钻研。历经多次失败与调整,一架简陋却原理初备的“光学照准仪”雏形竟真被他们鼓捣出来!虽显粗糙,然其测角精度远超旧法,令负责铁路定线的老师傅们惊叹连连。
另一难关在于材质。初期的熟铁轨道在机车重压下易生变形磨损。负责材性试验的团队,依据陆仁关于“金性”与“火候”影响铁质的点拨,不断尝试调整炼炉的燃料配比、风力强弱与搅炼手法。一次偶然,一位匠人在淬火时误用了特制的草木灰水,事后察觉经此处理的铁料硬度竟有提升。这一现象引起了学员孙鑫的注意。他未视其为偶然失误,而是详实记录下不同淬火介质(清水、油、乃至各种矿灰水)对铁料韧硬之影响,进行系统比对。虽远未洞悉金相奥秘,他们却凭藉经验积累,摸索出一套能显着提升轨道铁耐磨程度的“秘传”淬火工艺,极大延长了铁轨寿命。
乃至机车的传动亦获改良。旧有硬木齿轮噪响大、易耗损。一位原为精雕匠出身、名唤鲁巧的学员,在习得基础几何后,提议以铸铁之法精密浇铸齿轮,并改良齿形,使其啮合更顺、传力更效。他还尝试制作坯模,以求齿轮规制统一。
这些寸进,并非皆由陆仁亲手指点,更多是学员们在他铺就的知识阶梯与鼓励探求的氛围中,自发聚拢、大胆设想、小心实证的果实。当李振将一册册记录着这些“小改良”、“小创造”的文书呈至陆仁案头时,陆仁面露欣慰笑容。
他特召集全院师生,对陈规、孙鑫、鲁巧等有所创获的学员公开褒奖,赐予银钱、典籍与特制的“格物勤学”徽章。
“诸位请看!”陆仁手持那架粗糙的照准仪与一块经改良处理的铁轨样品,对众人言道,“此非我陆仁之能,乃是陈规、孙鑫诸位同学,并众多匠师,用心格物、勇于践行之功!格物之学,其生命力正在于此!它不专属某人,它属于每一个愿以双目观察、以头脑思索、以双手验证之人!今日之西山,铁轨正一寸寸向前铺展;而更紧要者,是尔等——格物之学的星火,于此地,茁壮成长,终将燎原!”
台下,唐寅、祝允明、文徵明等新老学员无不心潮激荡。他们亲眼得见,在此地,知识非是僵死教条,而是能转化为实际力量的利器;创新非是压抑的异端,而是受鼓励、被尊重的正道。
西山格物学院,真正步入了一个桃李成荫、星火初燃的盛景。而这蓬勃生机,正预示着更为深刻的变革,将在这古老大地上加速奔涌。
是日傍晚,西山试验场。
一段长约里许、枕木整齐、铁轨锃亮的微型铁路,静静卧在夕阳余晖中。改进后的“麒麟贰号”机车,锅炉已压,司炉待命。陆仁亲临,唐寅、陈规、孙鑫等一众学员工匠围拢观摩,鸦雀无声。
“点火,开汽!”陆仁令下。
鼓风骤起,炉火熊熊。压力渐升,达到临界。司炉奋力推开汽门——
“嗤——轰!!!”
比以往更显沉稳有力的汽爆声响起,浓白蒸汽喷涌中,“麒麟贰号”的巨大铁轮猛地一颤,随即克服惯性,开始沿着光滑的铁轨,平稳而坚定地向前滚动!速度明显快过之前在场地上运行之时,牵引着身后两节满载煤块的平板车,发出节奏均匀的“哐当”声。
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在这寂静的黄昏里,显得格外清脆、响亮,仿佛敲响了一个新时代的门扉。众人屏息凝神,目光追随着那钢铁巨兽在轨道上渐行渐远的身影,直到它变成一个小点,消失在暮色笼罩的轨道尽头。
试验成功!尽管只是短短一程,却无比清晰地昭示了铁路与蒸汽结合所蕴含的惊人潜力。
唐寅望着那消失在暮色中的铁龙,喃喃道:“铁轨延伸之处,便是格物之力抵达之地……此声,当为时代之先声。”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