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朱厚照为了下午能更快地理解那些“有用”的知识,竟然对上午枯燥的经史课也稍微上了点心,至少不敢再公然睡觉或捣乱。几次弘治帝突然抽查,发现儿子虽然依旧对圣贤微言大义兴趣缺缺,但至少能磕磕绊绊地背诵讲解,尤其对《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涉及实学的典籍,竟能提出些自己的疑问,字也写得稍微工整了些。
弘治帝看着太子的点滴进步,尤其是眼中那股顽劣之气稍减,偶尔还会冒出些带着思考光芒的神采,心中那份长久以来的焦虑和失望,终于被一丝宽慰和欣喜所取代。他对陆仁的教导方式,也越发认可。
就在陆仁忙于内部攻坚和太子教育之时,朝堂之上,关于如何应对鞑靼使团的和谈互市请求,争论也已趋于明朗。大体方针已定,但在具体细节和执行人选上,仍需斟酌。
这一日,弘治帝再次召集重臣商议。
“鞑靼使者不日将抵京,诸卿于互市具体条款及执行人选,可还有补充?”弘治帝问道。
兵部尚书刘大夏奏道:“陛下,互市管理千头万绪,既要严防死守,杜绝资敌,又要灵活变通,利于羁縻。非精明强干、通晓边情且敢于任事者不能胜任。臣观以往互市,多由地方官及将领兼管,往往忙于军务,疏于管理,易生弊端。此次,或可专设一职,统筹管理大同、宣府两处互市场所。”
首辅刘健沉吟道:“刘尚书所言有理。然此职权重,关乎边境安宁,人选须慎之又慎。需得既知兵,又通商,且能准确把握朝廷方略之人。”
此时,礼部尚书开口道:“陛下,臣记得前次议及此事,陆仁陆郎中所言,于互市之长远谋划、风险管控颇有独到见解。其掌管西山,于物料调配、人员管理、规章制定皆有实效。或可令其参与谈判,并于日后互市管理中,承担部分协调、核查之责?尤其西山产出之货品,如铁锅、茶叶等,亦是互市大宗,由其参与,亦属应当。”
几位大臣闻言,思索片刻,纷纷觉得有理。陆仁的思路清晰务实,且不属任何一派,由他参与,既能弥补传统官员对经济事务的陌生,又能确保朝廷的战略意图得到准确执行。
弘治帝颔首:“准奏。便加陆仁为鸿胪寺少卿衔,参与此次谈判,侧重于互市条款细则之拟定。日后互市涉及工部、西山物资部分,亦由其协同管理。”
于是,一道新的任命,将陆仁又推到了外交与边境贸易的前台。
他刚刚理顺了内部的研发体系,太子的学业也刚有起色,新的挑战便已接踵而至。
陆仁接旨后,并无惧色,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将经济战略付诸实践的良机。
他立刻开始着手整理思路,翻阅历代互市档案,结合西山的生产能力和对鞑靼需求的研判,准备在谈判桌上,为大明争取最大的利益,也为边境赢得尽可能长的和平发展时间。
西山之内,钢铁在炉火中锤炼;书房之内,太子的笔尖在纸上游走;而紫禁城的朝堂之上,一场没有硝烟的外交博弈,即将拉开帷幕。
所有的线索,都在弘治十一年的春天,交织汇聚,推动着时代的车轮,缓缓转向。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