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深宫高墙,似乎也圈不住日渐长大的太子朱厚照那颗愈发躁动不安的心。
弘治帝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疲惫地靠在龙椅上。御案上,摊开着几份来自东宫讲官言辞恳切却又充满无奈与沮丧的奏报。
“太子殿下天资聪颖,然心思飘忽,于经史子集殊无耐心。今日讲《尚书》,臣言尧舜禹汤,殿下竟问‘彼时可有大炮否?若有,纣王岂非一炮了账?何须武王伐纣那般麻烦’…臣…臣无言以对。”
“殿下于课上常神游物外,或摆弄袖中蝈蝈,或偷画臣之丑相…规劝之,则嬉笑应对,或假意昏睡…”
“殿下近日迷于蹴鞠,竟将小太监分为两班,于文华殿庭院内角逐,喧哗之声震天,踢碎窗玻璃数块,撞倒香炉一座…”
“更有甚者,殿下私令太监于宫中设市,自扮富商,令宫女太监扮作商贩百姓,买卖瓜果泥人,以鹅卵石充银钱,嬉闹终日,全无体统…”
一份份奏报,如同重锤,敲在弘治帝的心上。他近年龙体愈发违和,时常感到精力不济,对朝政已是勉力支撑,对太子更是寄予了厚望。他知道这个儿子聪明,甚至可称得上狡黠,可这份聪明劲儿全然不用在正道上,反而变着法地折腾,将那些饱学鸿儒的讲官气得吹胡子瞪眼,束手无策。
“照儿…朕的照儿…”弘治帝喃喃自语,眉宇间是化不开的忧虑与失望,“如此心性,将来如何克继大统,担起这万里江山,亿兆生民?”
他想起了陆仁。那个与自己儿子年岁相仿的年轻人,同样聪明绝顶,却沉稳干练,心思缜密,于国于民已立下赫赫实功。为何同龄人之间,差距如此之大?难道真是天生圣贤与顽劣之别?
“传陆仁。”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和不易察觉的期盼。
陆仁很快奉召入宫。他敏锐地察觉到暖阁内的低气压和皇帝眉宇间的疲惫与愁绪。
“臣陆仁,叩见陛下。”
“陆卿平身。”弘治帝挥挥手,示意内侍将那几份东宫讲官的奏报递给陆仁,“陆卿,你先看看这个。”
陆仁快速浏览了一遍,心中已然明了。对于太子朱厚照的“斑斑劣迹”,他早有耳闻,甚至上次暂代东宫侍讲时已有领教,只是没想到如今变本加厉至此。
“陆卿,你都看到了。”弘治帝叹了口气,语气沉重,“太子如此行径,长此以往,朕心实忧。朕…朕近来身体不佳,更恐时日无多…若不能将太子引入正途,朕…朕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话语中竟透出一丝英雄末路的悲凉。
陆仁心中一震,连忙躬身:“陛下春秋鼎盛,只需静心调养,龙体自会康健,万勿作此想。至于太子殿下…”他沉吟片刻,谨慎措辞,“臣斗胆直言,殿下并非愚钝顽劣之辈。”
“哦?”弘治帝抬起眼,“此话怎讲?”
“陛下,殿下所问‘纣王若有炮如何’,虽看似离经叛道,却跳出了经义窠臼,思考的是武力与技术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此问本身,实则蕴含了…嗯…另一种思路。”陆仁努力为太子的奇葩问题找补,“殿下好蹴鞠,可见其精力充沛,有争胜之心;好扮市井游戏,可见其对宫外世界充满好奇。只是…只是这些精力与好奇心,未曾引导至正途之上。”
弘治帝若有所思:“依你之见,该如何引导?”
“陛下,”陆仁抬起头,目光坦诚,“传统经史讲授,于殿下而言,或许确如嚼蜡,枯燥乏味。殿下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所见所闻,无非宫墙殿宇、经书礼仪,对外面真实的世界、百姓的生计、军国的实务,全然陌生,却又充满本能的好奇。这份好奇心无处发泄,便只能以各种…标新立异的方式表现出来。”
他顿了顿,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陛下,堵不如疏。既然殿下对宫外充满好奇,对实务或许更有兴趣,为何不让他亲眼去看看,亲手去试试?”
“你的意思是?”
“臣恳请陛下,准许太子殿下移驾西山,入格物学院学习一段时日。”陆仁清晰地说道,“西山并非只有机器轰鸣,格物学院所授,也并非奇技淫巧。其核心乃是‘格物致知,经世致用’之理。有算学、地理、几何、力学、乃至农学、工学的初步知识。这些学问,皆源于实际,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在那里,殿下可以亲眼看到粮食如何增产,钢铁如何炼成,火器如何制造,河流如何治理;可以亲手演算数据,操作模型,甚至参与一些简单的实验。知识于他,将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看得见、摸得着、能创造改变的真实力量。此其一也。”
“其二,西山环境与宫中截然不同。那里有来自各地的工匠、学员、流民,各有故事。殿下接触不同的人,了解民间疾苦,或能培养其仁爱之心与责任感。且学院有严格的作息与纪律,并非肆意妄为之地。”
“其三,”陆仁看向皇帝,语气诚恳,“臣虽不才,愿尽力引导殿下。臣与殿下年岁相差不大,或能稍解其逆反之心。臣可结合殿下兴趣,譬如他好武备,便可从火器原理引申至算学、物理;他好奇工巧,便可从机械传动引申至力学、几何。潜移默化,或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