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遵旨!”刘大夏高声领命。
弘治帝的目光变得深远而坚定,他环视丹陛下济济一堂的文武百官,声音陡然提升,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此战足以证明,新军编练、新器研制,乃强国强军之正道!绝非奇技淫巧,实乃护国基石!传朕旨意!”
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西山兵器坊,即日起扩充匠役规模,增建炉窑工坊,昼夜轮班,歇人不歇工,全力生产新式燧发火铳及配套弹药!工部、户部需倾力协作,一应物料、匠役、钱粮供应,列为头等要务,优先拨付,不得有丝毫延误掣肘!若有玩忽懈怠者,严惩不贷!”
工部尚书曾鉴、户部尚书周经立刻出列:“臣等遵旨!”
皇帝继续道,目光投向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官员:“兵部即刻会同五军都督府,着手拟定详策,于京营三大营、九边重镇,再选精锐之师,仿蔚州新军之制,编练新营,逐步换装新械!朕要看到这强军之火,自浙东燃起,燎原万里,耀我大明国威!”
这道旨意,无疑是对军事改革路线的最高肯定和最有力的推动。它标志着新军试点将从成功的蔚州一隅,正式成为国策,向全国核心军事力量推广,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即将拉开序幕。
言罢,弘治帝的目光柔和了些许,越过前排的重臣,落在了班列中后方的那个年轻身影上。(今日亦是被提前告知上朝)
“翰林院修撰陆仁,”皇帝开口道,声音中带着明显的赞赏。
陆仁心中一凛,立刻出班,躬身听旨。
“卿督领西山格物院,潜心格物实学,研制新器,卓有成效。此番新式火铳于浙东首战建功,厥功至伟,此乃卿格物之功,实学之效!朕心甚慰。”
皇帝略一停顿,宣布了最后的封赏:“着擢升陆仁为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正五品),仍兼翰林院修撰,总理西山兴业总局及各坊事务。望卿再接再厉,勤勉王事,勿负朕望!”
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这是实实在在的京畿要职,掌管京城宫苑、衙署、仓库的缮修工程以及相关物料储备,权责甚重。品级从原来的从六品修撰提升至正五品,且仍兼翰林院清贵之衔,并明确其继续总理西山实业的权力。这份赏赐,既丰厚又极具智慧,既充分肯定了陆仁的功劳,又将其纳入正式的官僚体系,给予了更大的施展平台和权限,恩宠与期望并重。
“臣,陆仁,谢陛下天恩!必当竭尽驽钝,鞠躬尽瘁,以报陛下知遇之恩!”陆仁深深叩首,声音沉稳而坚定,心中涌动着激荡与责任。
退朝之后,陆仁升迁和马武大捷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西山兴业总局更是陷入了一片欢腾的海洋,尤其是兵器坊的工匠们,听闻自己亲手打造的火铳立下如此大功,无不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陆仁快马返回西山,立刻召集所有管事,传达朝廷旨意,宣布扩产计划。整个西山工业体系如同一台被注入强大动力的巨大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热情轰鸣运转起来。新的工匠招募令发出,新的炉窑开始规划,物料采购的车队络绎不绝。
夜幕降临,西山各处依然灯火通明,尤其是兵器坊的方向,炉火映红了半边天空。
陆仁回到家中,喧嚣渐远。厅堂内,温暖灯火下,家人正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新出的“白玉糖”,父亲陆义戴着老花镜,正就着灯光仔细阅读一份《京报》,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窗外,“糖芳斋”和“明镜阁”的灯笼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柔和的光晕。
书桌上,静静地放着马武军报的抄件和那份墨香犹存的升官谕令。
陆仁提笔蘸墨,开始给远在浙东的马武写信。信中,既有对战友辉煌战绩的衷心祝贺,也有对火铳在实战中可能暴露问题的询问,更有对未来的展望与提醒。他知道,皇帝的赏赐和扩军的命令,既是巨大的机遇,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未来的道路,必将伴随着更多的挑战,需要更稳健、更坚定地走下去。
帝国的革新之路,正伴随着一场东南海岸的胜利硝烟和西山家中甜蜜的糖香,扎实而有力地向前延伸,每一步都铭刻着探索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