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衙署的重檐在高远的秋空下显得格外肃穆,黑漆大门前的石狮睥睨着往来车马,披甲执锐的卫兵眼神锐利,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威压。
陆仁整了整身上的青色官袍,手持名帖,缓步上前。门房听闻是近来圣眷正隆的陆修撰前来恭贺尚书大人履新,不敢怠慢,急忙躬身引入。
穿过数重戒备森严的庭院,绕过书写着“整肃”、“机速”等字的刻石影壁,陆仁被引至二堂一侧的值房外。领路的书吏低声道:“尚书大人正在与职方司主事议事儿,请陆大人稍候片刻。”
值房内陈设一如刘大夏其人,简朴而实用。墙上悬挂着九边防务舆图,书架上是垒得整整齐齐的兵法典籍和卷宗文案,一张宽大的花梨木公案上,笔墨纸砚井然有序,空气中飘散着墨香与旧卷宗特有的微尘气息。陆仁静立等候,心中默默推演着稍后该如何切入那敏感的话题。
约莫半盏茶功夫,值房门开,一名身着青色官袍的官员躬身退出。随后,刘大夏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比之前在黄河堤岸时略显清瘦,但目光依旧锐利如鹰,身着一品尚书绯袍,腰缠玉带,更添了几分执掌天下戎机的威严气度。
“下官陆仁,恭贺老大人荣膺兵部尚书,总摄枢要,匡弼军国,此实乃陛下圣明,将士之幸,社稷之福!”陆仁上前一步,依礼深深一揖,言辞恳切。
刘大夏见到陆仁,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虚扶一下:“陆修撰不必多礼。老夫履新伊始,冗务缠身,让你久等了。说起来,你我黄河一别,不过年余光阴,陆修撰已是名动京华,西山兴业,格物致用,颇见成效,更得陛下信重,少年俊彦,前程不可限量。”
他的话语带着长辈对晚辈的欣赏,也保持着官场应有的分寸。
“老大人谬赞,下官愧不敢当。些许微末之功,皆赖陛下信重、朝廷支持与诸位大人提携,尤其是老大人当日于河工营中鼎力相助,允下官试验水泥,此恩此德,下官时刻铭记于心。
”陆仁谦逊回应,随即示意随从将带来的礼盒呈上,“听闻老大人荣升之喜,下官特备薄礼,乃西山格物院新制的一些玻璃器具,虽是小玩意儿,然光洁透亮,或可用于书房览阅舆图、整理仪容,聊表祝贺之忧,恭祝老大人宏图大展,砥柱兵枢。”
书吏打开礼盒,那晶莹剔透、毫无杂质的玻璃杯盏,以及那面光可鉴人、能将须眉映照得清晰无比的玻璃镜,即便在值房不甚明亮的光线下,也瞬间流溢光彩,显得非凡脱俗。
刘大夏的目光扫过礼物,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但很快恢复平静,并未过多流连,只是微微颔首:“陆修撰有心了。此物近来声名鹊起,确是巧思妙制。然老夫一介寒素,于此等珍玩并无嗜好,倒是陆修撰将其用于官衙学堂以增光亮、利于公务之心,颇合老夫之意。”他话语平淡,却再次强调了自己更看重实用价值。
“老大人清廉自守,心系实务,下官敬佩。”陆仁顺势道,“说起实务,下官至今仍时常忆起当日黄河岸边,与老大人、徐侍郎及赵兄探讨治河方略之情景。老大人的石笼固堤之法,结合水泥之用,于郑州段施工以来,堤防日益坚固,去岁秋汛已见大效,百姓称颂。如今老大人执掌兵部,虽不再直接督理河工,然心中定然仍挂念着天下水政安澜,此乃老大人一贯的忧国忧民之心。”
提及黄河与实务,刘大夏的神情明显柔和了许多,眼中流露出真正的关切与欣慰:“黄河安澜,关乎国本民生,老夫岂能忘怀?虽不在其位,亦常闻其讯。陆修撰所献水泥之物,于固堤修防大有裨益,此乃实实在在的功德。你能于格物实学一道深研不止,且能学以致用,解民生之困,强国家之基,远胜寻常寻章摘句、空谈性理之辈。”
“老大人过誉了。下官只是觉得,格物之学,终极目的仍在经世致用,强国富民。一如治水,需洞察水性,因地制宜;一如强军,需知兵知器,方能克敌制胜。”陆仁诚恳说道,巧妙地将话题引向更广阔的领域。
刘大夏闻言,深以为然,抚须颔首:“此言大善!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然欲用之必胜,则需将士用命,亦需甲胄坚利、器械精良、粮饷充足。老夫观你在西山所为,蜂窝煤惠民安民,水泥筑城固防,皆于军国大计有间接之益。如今这玻璃,若真能如你所言,用于军中望楼、观测器械、乃至军械监制造精密机括之处,亦是美事。”
话题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器械、技术与国家战略。陆仁见气氛融洽,时机渐熟,心中微定,话锋看似随意地一转,带着几分学者式的感慨:
“多谢老大人勉励。下官每思及强国之道,便觉眼光须放长远,不可固于一隅。有时夜读史书,看到前朝旧事,不免心驰神往,亦心生惋惜。譬如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率巨舰艨艟,七下西洋,旌旗蔽日,威震殊俗,通好万邦,那是何等的波澜壮阔!其所乘之宝船,据载‘体势巍然,巨无与敌’,其造船技艺之精、航海导航之术之妙,想必已登峰造极。其所绘海图,所记航路、风信、水文、岛礁,乃至异域风物,实乃无价之宝库。可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