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薄雾,将西山兴业总局偌大的场区笼罩在一片金色的静谧之中。
昔日杂乱的窝棚区早已被整齐的砖石宿舍取代,水泥硬化的主干道纵横交错,排水暗沟勾勒出清晰的脉络。
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尘土与新翻泥土混合的气息,却更添了几分蓬勃的生机与严整的秩序。风波暂息,利益成了最有效的粘合剂与镇静剂。
户部的封条早已无踪,工部卡脖子的物料如今源源不断运入,效率甚至远超以往——李瓒和张达大人派来的“协理专员”们,可是眼巴巴等着季度分红入账,自然格外“上心”。
两位国舅爷府上的管家,也隔三差五便“恰巧”路过,笑眯眯地询问蜂窝煤的销售情况和“辽东、云南专营权”的筹备进度,言语间热络得仿佛多年老友。
陆仁站在新落成的三层总部大楼“格物堂”顶层的廊台上,俯瞰着这片在他手中日渐成型的工业雏形。沈默站在身侧,汇报着最新的账目。
“大人,京师及周边州县,蜂窝煤日销已破三十五万块。按‘十块三文’之价,毛利虽薄,然量极大,扣除各项成本及…‘特殊支出’,”沈默顿了顿,意指输送给各路神仙的利益,“月盈亦可达五万八千两。水泥日产已达两百五十石,除自用修筑道路、厂坊、堤坝外,官道修缮订单已签订三份,民间富户求购者亦络绎不绝。”
陆仁微微颔首,目光却投向远处一座新砌的、围墙更高、守卫更严的院落,那里烟火气似乎格外不同:“格物院那边,新窑今日点火?”
“回大人,已按您的图纸和要求建成,李院判派人来报,辰时正刻点火烘窑,一切顺利,只待大人示下。”沈默恭敬回答。
“走,去看看。”陆仁转身下楼,步伐沉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格物院新辟出的玻璃实验工区内,一座造型奇特、比起传统瓷窑或石灰窑更显“肥胖”的坩埚窑正在熊熊燃烧。李振带着一群精心挑选出来的老窑工和年轻学徒,屏息凝神地守在窑口,看着跳动的火焰,脸上既有期待又有困惑。他们不明白,陆大人为何如此重视这烧“石头”的玩意儿。
陆仁的到来让众人连忙行礼。他摆了摆手,径直走到窑前观察火色。
“大人,已按您的吩咐,烘窑完毕,投料口已准备就绪。”李振上前汇报,递上一份物料清单,“砂石、石灰石、灰碱…比例均已称量备好。”这些原料,或是西山左近能找到,或是陆仁早已命人从沿海、湖广等地重金购来储备。
陆仁接过清单扫了一眼,点了点头。身为工科教授,玻璃的基础配方和制备原理于他而言近乎本能——SiO?(石英砂)为主骨架,Na?CO?(纯碱)作为助熔剂降低熔点,CaCO?(石灰石)增加化学稳定性和硬度。关键在于原料纯度、配比精确、熔炼温度和时间控制,以及…退火工艺。
他挽起袖子,露出结实的小臂,这个动作让周围的工匠们吃了一惊。
“看好了,”陆仁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今日我只演示一遍,之后的千万遍,需要你们自己去做,去琢磨,去精益求精。”
他亲自走到堆放的原料前,再次检查了砂石的纯度(虽然在他看来仍远远不够,但已是当前能弄到的最好品质),然后亲手执铲,将一定份量的砂石、磨碎的石灰石粉末、以及珍贵的灰碱按照一个精确的比例投入准备好的耐火坩埚中,并用铁棍初步搅拌均匀。
“记下这个比例。温度是血液,比例是骨骼,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工匠们瞪大了眼睛,努力记忆着每一个细节,虽然他们对那些化学名词闻所未闻,但大人亲手演示的配比和动作,就是金科玉律。
装有混合料的坩埚被专用的铁钳小心翼翼送入已达高温的窑膛深处。窑门封闭。
“保持火温,目测窑内火焰发白亮刺眼为佳。耐心等待,让它们彻底熔融成一锅‘汤’。”陆仁下令,窑工们立刻紧张地照看起炉火。
等待的时间里,陆仁也没闲着。他指挥工匠用准备好的铸铁模具和一根长长的空心铁管,开始制作后期用于吹制玻璃器皿的工具,并简单讲解了吹制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再次引来一片惊异的目光。
约莫一个多时辰后,陆仁通过窑壁上的观察孔判断熔炼已大致完成。
“开窑!取坩埚!”
灼热的坩埚被取出,置于提前准备好的工作台上。里面是粘稠、炽亮、冒着气泡的橙红色熔融液体,散发出惊人的热量。
工匠们屏住呼吸。陆仁面色沉静,他接过一根预热的铁棒,探入坩埚,蘸取了一小团熔融玻璃液,迅速在铁板上滚动,大致拉成条状,然后将其末端浸入水中骤冷,再猛地敲击——
“啪!”一声脆响。
一段略带浑浊、微微泛绿、但确凿无疑是透明的玻璃棒断口,呈现在众人面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