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入初夏,西山兴业总局已彻底褪去了冬日的萧瑟与初春的忙乱,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历时数月的苦心经营与大胆尝试,陆仁擘画的“三线试点”终于迎来了第一轮成果的检验,其影响如巨石入水,波澜层层荡开,直抵紫禁城深处。
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石玠,此番再临西山,心境已与前次大不相同。马车驶入西山界内,那份平稳与迅捷便昭示着变化——昔日尘土泥泞已化为宽阔坚实的灰白色“水泥路”,路旁排水暗沟井然,纵是雨后亦清爽异常。
穿过机声隆隆、产量稳中有增的蜂窝煤工坊区(日产已逼近五十万块),那宏大的“水泥光明坪”与巍峨的总部大楼再次震撼了他。更令他惊异的是,在格物院深处,一座新辟出的、戒备森严的区域内,传来的不再是泥瓦土木之声,而是富有节奏的金铁交击与调试机械的脆响。
“石大人,请随我来。”李振博士引着他,脸上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兴奋。他们穿过两道岗哨,进入一间宽敞的工棚。只见十余名身着工部与兵部号衣的工匠,正围着一支造型与现军中所用俱不相同的新式火铳,低声讨论着。
“此乃按陆大人所授原理,由兵部军器局与格物院工匠合力研制的燧发试作铳!”李振拿起那支火铳,虽仍是铳管模样,但击发装置已截然不同。“大人请看,此处取消了碍事且易受潮的火绳,改以燧石夹击钢片生火,大大简化了射击步骤,提高了可靠性,尤其在风雨天!”
他接着指向旁边几个托盘,里面是经过颗粒化处理的火药和初步标准化铸造的铅弹:“火药配方经多次试验,已找到燃烧更充分、更稳定的配比,并制成颗粒,保证药量一致。铅弹亦尝试统一规制,以期与铳管契合更密,提高射程与精度。”
石玠虽非军器专家,但也知火器乃军国利器,见状不由动容:“竟…竟真有如此改进?成效如何?”
“回大人,”一位兵部派来的老工匠躬身答道,“经百余次试射,哑火率已从旧铳三四成降至不足一成!装填速度提升近倍!三十步内,精度亦有显着改善。虽铳管仍需倚赖精工锻打,内壁光滑度尚需提升,然此铳之潜力,已远非旧铳可比!” 老工匠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们亲手参与并见证了一种可能改变战场格局的武器诞生。
石玠抚摸着那冰冷的铳身,心中骇然。这西山,不仅能产出利民之物,竟已在悄无声息间,触摸到了军国重器的核心!
随后查阅账目,沈默呈上的报表显示:西山在维持蜂窝煤生产、进行大规模基建(道路、广场、大楼)的同时,竟仍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盈余。而火器研发的投入,则被单独列支,由陛下特批的内帑银两支付。
与此同时,枣强知县徐文谦的奏报也通过秘密渠道,摆在了弘治帝的案头。
奏报详细陈述了在户部主事王伯安的协助及锦衣卫、卫所兵的强力威慑下,试点清丈工作终于在两个选定的乡取得突破。共计清出各类隐田、诡寄田、漏登记田近五百亩,年可增赋粮数百石。更重要的是,初步实现了试点目标,数家此前赋役过重、濒临破产的自耕农得以喘息,对官府感激涕零。徐文谦在奏报中谨慎地表达了乐观,认为此法若推行得当,确可增加国库收入,缓解小民压力。
然而,奏报的后半部分却充满了凝重之气。徐文谦坦言,此举已彻底触怒地方豪强,虽明面反抗被压制,但暗流汹涌。被清丈出大量隐田的李家等大户,表面上恭顺配合,实则怨毒极深。县衙户房原有胥吏多有消极怠工,甚至暗中向豪强通风报信。他已遭遇数次不明身份的匪徒夜探县衙以及一次未成功的投毒事件(幸被锦衣卫识破)。他判断,随着清丈工作向更多、势力更大的乡里推进,阻力与风险将以几何级数增长。
兵部的奏报则显得更为复杂矛盾。由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主笔、经马文升默许的文书,客观描述了蔚州“振武营”的状况。
文中承认,经过判官马武数月“严苛却新颖”的训导,此营五百军士已“焕然一新”。“其阵列之齐整,号令之严明,技艺之娴熟,士气之高昂,实为边镇所罕有。演武之时,锋芒毕露,迥异周遭萎靡之旧军,堪称一支劲旅。”
但笔锋随即一转,重点强调了其“耗饷之巨,倍于寻常营兵”,且其“官兵同食同寝、废止体罚、日常宣讲忠义之理等法,虽或有其效,然于旧制纲常颇多扞格,蔚州卫所乃至大同镇其他军官,议论纷纷,多言其‘标新立异’、‘不成体统’,恐非长久之道。” 奏报暗示,这支新军就像一把过于锋利的双刃剑,既能杀敌,也可能割伤自己,其带来的内部撕裂和对旧有体系的冲击,不容忽视。
弘治帝仔细阅毕三份奏报,良久不语。他走到殿外廊下,望着初夏的宫苑,心情复杂难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