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那场未遂的风波,毫无波澜,反而让整个兴业总局的气氛更加的团结。
内部规章愈发森严,“红衣嬷嬷”与巡防小队的巡查细致入微,流民工匠们在经历短暂的惶惑后,愈发珍惜这处能凭力气换饱暖的所在,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和严格管理的秩序已然成型。
而真正标志着西山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那经由皇帝朱批御准、终于得以大规模量产的水泥。
此前,水泥虽在格物院试制成功,功效卓着,但其惊人的战略价值(尤固河堤、修边塞)使其生产与应用被严格管控,主要由工部直辖的官窑小规模产出,优先供给黄河工段与九边军镇。西山试验窑更多承担改进工艺之责。
直至陆仁呈上那份详尽的《五年纲要》,弘治帝在深思熟虑后,才特旨允准:“…西山兴业总局格物院,依核定之配方工序,量产生熟料(水泥),优先用于总局自身建设及核准之试点工程,一应产出、支用,需详细造册,按月报工部核备…” 这道旨意,如同松开了一道关键的阀门,使得水泥这种“国之重器”,首次被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用于非紧急战备的民用建设领域。
格物院李振博士领着一众工匠,依据数月积累的经验,对窑炉、研磨设备进行了最终优化。很快,灰白色的水泥粉末如同瀑布般倾泻而出,被迅速装入特制的加厚防潮纸袋,每袋五十斤,码放得如同整齐的军阵,沉静中蕴含着改造山河的力量。
陆仁决定,这首批量产水泥,首要任务便是彻底改善总局自身的环境与面貌。这既是对产品质量最直接的验证,亦是一次凝聚人心、彰显“格物”实学力量的绝佳演示。
规划会议在略显简陋的公廨内进行,沈默、赵德柱、李振,以及几位奉部堂之命常驻西山“观摩协理”的工部官员与资深匠师齐聚一堂。
“陆大人,”一位工部老匠师抚须沉吟,“以往修路,非石即土。石板费工费料,三合土畏水易损。您这水泥路面,果真能耐车马践踏、风雨侵蚀?”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陆仁从容应答,“便从总局大门至各主要工坊、矿区的干道始。不仅要铺路,更需一次性地将排水系统统筹规划。”
他执炭笔于宣纸上勾勒:“所有主干道,路基须层层夯实,铺设碎石为垫。路面以水泥混以洗净之粗沙、细石,厚度需逾四寸。关键处在于——道路须预设微拱坡度,两侧开挖暗沟,以砖石砌筑,水泥砂浆抹缝,上覆青石板为盖。所有暗沟最终汇入新掘之沉淀污池,经沉淀后再行排出。如此,方可保雨霁路干,厂区洁净。”
这番系统性的市政工程思维,让工部的官员匠师们耳目一新,暗自钦佩。
施工伊始,水泥的效率便展露无遗。
相比于开采运输巨型石板,搅拌摊铺混凝土的速度快了何止数倍。施工队伍沿着规划线推进,所过之处,坑洼泥泞的土路迅速被平整坚实的灰白色大道取代。马车行驶其上,平稳迅捷,再无往日颠簸滞涩之苦。工部老匠师们每日巡视,抚摸那日益坚硬光滑的路面,惊叹不已:“化泥为石,点土成金,真乃神物也!”
干道网络初成,陆仁旋即启动了中心广场的建造。他选定矿区与生活区之间那片巨大的闲置空地。
“此广场,当为我西山之心腹,民众休憩、聚集、操演、庆典之公共场所。”他阐述构想,“同样以混凝土铺就,然面积巨大,排水尤为关键。需设计成中心略隆、四周渐低之缓坡,形似覆盘。雨水沿坡汇入广场边缘之环形暗渠,再导入主干排水系统。”
广场的铺设工程更为壮观。大批匠人协作,搅拌、运输、摊铺、刮平…巨大的灰色平面飞速扩展,直至覆盖整个场地。养护期满,揭去草席的那一刻,众人皆被震撼:一个无比平整、光滑、坚硬、泛着均匀灰白色泽的巨型广场呈现眼前,在阳光下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刀石,气象恢宏。人们称之为“水泥坪”,在其上漫步嬉戏,倍感自豪开阔。
广场既成,人心振奋。陆仁遂提出最终的规划——于广场北侧核心之位,背山面场,建造一座全新的、足以象征大明兴业总局气象的总部大楼!
他深知时代局限,故并未追求超越时代的结构。其构想核心在于:以传统中华木石结构为主体,巧妙融入水泥应用,强化其坚固、防火、防潮性能,并追求空间布局的合理与实用。
他与工部建筑师及大匠们反复商议,最终定案:
大楼总体为三层阁楼式样,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作为主体承重结构,这是明官式建筑的成熟做法。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革新:
水泥地基与台基: 深挖地基,并非传统三合土,而是浇筑水泥混凝土作为基础,无比坚固。台基亦用水泥砌筑条石,高出广场地面数尺,防潮且显威严。
砖墙水泥勾缝: 墙体以优质青砖砌筑,但砖缝之间的粘合剂,并非传统糯米石灰浆,而是改用水泥砂浆,使得墙体整体性、强度、防风雨侵蚀能力大大增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