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末的寒意尚未褪尽,紫禁城乾清宫东暖阁内却因聚集了帝国最高决策层而显得有些闷热。
常朝刚散,内阁、六部、都察院的掌印大臣们便被宣召至此。首辅大学士刘健、次辅大学士谢迁、大学士李东阳、六部尚书及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人依序而立,彼此交换着疑惑的眼神,不知陛下突然召集众臣所为何事。
弘治帝朱佑樘并未端坐御案之后,而是负手立于悬挂的巨幅《大明混一图》前,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与期待。见众臣到齐,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重臣,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自带威严:
“今日召诸卿来,非为寻常政务。年节前后,朕思虑甚多。我大明开国百三十年,承平已久,然积弊亦深。国库岁入常有定数,而开销日增,边镇、宗室、河工,处处需银;土地兼并日烈,小民困苦;卫所军制渐弛,武备不修;政务流程繁复,效率堪忧。此皆老生常谈,诸卿比朕更知其中艰难。”
众臣闻言,神色皆肃然起来,知道陛下这是要谈及深层次问题了,纷纷躬身静听。
皇帝继续道:“以往廷议,多议一时一事之对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然则,诸弊相连,根深蒂固,若无通盘考量,循序渐进之长远规划,恐难真正纾困解难,更遑论开创兴盛新局面。”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一旁侍立的小内侍:“宣翰林院修撰、大明兴业总局总办陆仁。”
片刻后,陆仁趋步进入暖阁,面对满堂朱紫重臣,他保持着一贯的沉稳,依礼参拜。
“陆卿平身。”皇帝抬手示意,随即对众臣道,“年前,陆卿曾与朕奏对,谈及国事,其所言虽略显稚嫩,却也不乏新颖视角,将当前诸难归纳为‘经济、科技、军事、制度、文化’五方面之困,并提出相应革新之想。朕觉其言虽未尽善,然条理清晰,或有可采之处。今日便让其再将当日所言之概要,为诸卿简述一番,或可启我辈新思。”
此言一出,阁内气氛微变。诸位大佬的目光齐刷刷投向陆仁,审视、好奇、疑虑兼而有之。让一个区区六品官在如此场合谈论国策,陛下的用意颇深。
陆仁心知这是皇帝在投石问路,亦是考验。他深吸一口气,再次行礼后,不卑不亢地将那“五策”的核心理念,用极其精炼、谨慎的语言复述了一遍,重点强调其“问题导向”与“系统考量”,避免任何过于激进或空泛的表述。
即便如此,当他说到“清丈田亩、抑制兼并”、“振兴工商、开拓海贸”、“革新兵制、整饬军工”、“简化流程、改革取士”等敏感词眼时,依旧能明显感觉到阁内气氛的凝滞。
果然,他话音刚落,质疑之声便起。
户部尚书周经率先开口,眉头紧锁:“陆修撰所言,其志可嘉。然清丈田亩,牵涉甚广,地方豪强、士绅胥吏盘根错节,极易激起民变,前宋王安石之前车可鉴!开拓海贸更是动摇祖制,倭患未平,岂非自启边衅?此二事,万需慎重!”他掌管天下钱粮,深知其中阻力之大。
兵部尚书马文升,老成持重,沉声道:“卫所制乃太祖所定,虽有弊端,然规模庞大,关乎百万军户生计。贸然更张,若处置失当,非但不能强军,反恐生乱。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历经战事,行事极为稳妥。
工部尚书曾鉴对“科技”之事兴趣稍大,但仍持保留态度:“格物之术,巧思奇技,若能如西山蜂窝煤般利于民生,工部自当支持。然若兴师动众,广投钱粮于未知之事,则需权衡利弊,循序渐进,恐难一蹴而就。”
首辅刘健总结性地发言,语气沉重:“陛下,陆修撰年轻有为,敢于任事,此乃朝廷之福。然其所言诸策,皆乃撼动国本之大计。变法之事,自古艰难,非有万全之策、稳妥之径,不可轻言。老臣非是阻挠革新,实是恐欲速则不达,反招祸患。当下之要,仍在恪守祖宗成法,修修补补,徐图缓进。” 他的态度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保守重臣的想法。
面对诸位大佬几乎一面倒的谨慎与质疑,陆仁并未慌张。他早已料到如此局面。
弘治帝静静听着,并未打断众臣的发言,直到议论声稍歇,他才看向陆仁,问道:“陆卿,诸卿所虑,皆是为国为民的老成谋国之言,亦是你所言诸策必将面对之难。你可有以对?莫非仅是纸上空谈?”
陆仁躬身答道:“陛下明鉴,诸位老大人所言句句在理,直指要害,臣深以为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臣非不知艰难,故近日殚精竭虑,草拟了一份《试行纲要》,并非妄图全面推开,而是恳请陛下与朝廷,允臣于限定范围、选定事项内,先行试点,摸索经验,验证成效,规避风险。尤其关键之处,臣思虑,试点之地,需主官得力,上下同心,方能减少阻力,窥得真效。”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那份修改后的《大明兴业总局格物院·第一个五年发展纲要(试行草案)》,双手呈上,特别补充道:“臣之浅见,譬如田亩管理试点,或可择北直隶真定府枣强县。该县知县徐文谦,乃臣同年,素有清名,干练务实,且该县情势颇具代表性,若得其鼎力配合,试点工作或能更为顺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