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帝沉思片刻,方才经济之策带来的激荡稍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审慎。
他并未急切催促,而是沉吟片刻,方才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困惑与探究:
“陆卿,你前番经济之策,朕细思之,虽石破天惊,然条分缕析,皆有所本,朕能明其大意。
然这‘科技’二字…究系何指?莫非便是匠人所操之‘奇技淫巧’?朕知你于西山、于河工,颇多巧思,成效卓着。然此等技艺,如何能如卿所言,成为‘强国之筋骨’?朕…实有些难以想象。” 皇帝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疑虑,目光直视陆仁,等待一个能让他真正理解的解释。这才是君臣奏对该有的状态,而非一味的应和。
陆仁心中暗赞皇帝果然不是庸主,能抓住核心概念提出问题。他微微躬身,态度恭敬而诚恳:“陛下此问,正是关键所在。请容臣细细阐释。所谓‘科技’,并非臣生造之词,其内核实乃圣人所言‘格物致知’,而后‘致用’之道。只是臣以为,以往多于‘知’上用心,而于‘用’上着力不足。”
他见皇帝颔首,继续道:“譬如,匠人造水车,知其能汲水,此是‘知’。然如何造得更省料、更坚固、提水更多?其中涉及木材如何选、榫卯如何接、叶片角度如何定、水流冲击之力如何计算?此中皆有道理可循,有方法可优化。系统地去研究万物运作之理,并依据这些道理,总结、创造出更高效、更强大的方法、工具、流程,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财富,改善民生,强盛国家——此便是臣所言之‘科技’。它绝非零散的‘奇巧’,而是一套做事的方法,强国的手段。”
弘治帝眉头稍展,似有所悟:“依卿之言,这‘科技’倒像是…‘经世致用’之学的具体法门?且是关乎百工技艺的法门?”
“陛下圣明!正是此意!”陆仁立刻肯定,“且此法门,臣以为可按难易、缓急,分三层推进:一曰改良现有,立竿见影;二曰攻坚克难,谋其长远;三曰引领未来,志在极巅。”
“嗯,分层而进,倒是稳妥。”皇帝表示认可,“且先说这最易见的‘改良现有’。卿有何具体方略?需知天下匠户众多,技艺传承皆赖师徒口耳,如何能使之普遍提升?”
“陛下所虑极是,此正是难点,亦需朝廷引导。”陆仁不慌不忙,“其一,农事精进。农为国之本。现有犁铧,入土深浅不一,费力甚多。臣观察牛马用力、泥土阻力,可对其弯曲弧度、尖端角度略作调整,造‘省力深耕犁’,或可省畜力二三成,增深翻之效。现有水车、翻车,提水之效十不存五。臣可研究其齿轮啮合、叶片形状,加以优化,造‘高效水车’,借水力风力,使一部水车可灌更多田亩。乃至可设计一种‘播种耧车’,将种子预先置于箱中,摇动而行,可同时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省人力,且出苗齐整。若择其简便易行者,绘制清晰图样,由朝廷颁行各地,令巧匠仿制推广,则天下粮食增产一成,绝非虚言。此乃固本之策。”
皇帝仔细听着,手指轻敲桌面:“省力深耕犁…高效水车…播种耧车…此等物事,听起来确比旧物应有所改进。然各地土质、水力不同,此等新式器具,果真能普遍适用?且百姓守旧,恐不愿轻易尝试。”
“陛下明鉴。”陆仁点头,“故不可强推。可先于京畿地区择数县为试点,由朝廷提供图纸甚至少量补贴,令匠作营造,租与农户试用,以其增产之实效说服众人。效果好,则自然传播。此需循循善诱,非一蹴而就。”
“嗯,此法稳妥。可。”皇帝终于点头,“那其二,工矿优化,又是如何?”
“其二,工矿优化。”陆仁继续道,“譬如西山煤矿,用水力破碎矿石,用水力驱动风扇通风,皆是为了提升效率、保障安全。此法可推及官营铁厂、瓷窑、纸坊。臣可设计更省力、风力更足的‘水排’(水力鼓风机),助炼铁炉火更旺,出铁更佳;可改进瓷窑之柴火走向与通风,令窑内受热更匀,减少窑变次品;可优化纺车结构,使一人能同时纺更多纱线。此等改进,皆旨在省时省料,增产出,提品质。产出既多,品质既优,则朝廷税源自然丰沛。”
“此事…听起来利益颇大。然改进器具,亦需投入。官营匠作,惯于旧法,恐有惰性。”皇帝提出现实问题。
“故需立章程,定赏罚。”陆仁应对,“凡采用新法,确有增产增益之作坊,可按增益比例,提留部分以为奖赏,奖励匠作管事。如此,则上下皆有动力尝试新法。”
“以利驱之…倒也直接。”弘治帝沉吟片刻,“可。那第三层…哦不,是第二层,‘攻坚克难’,此又有何不同?难在何处?”
陆仁神色凝重起来:“陛下,第二层攻坚克难,意在解决那些制约我大明发展的根本性难题。此类难题,非小修小补可解,需设立专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持续钻研,可能数年方见小成,十数年乃至更久方有大效。其难,在于其深,在于其未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