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身体微微前倾,显露出兴趣:“卿且举例言之。”
“其一,材料之困。陛下,水泥之利,您已亲见。然其烧制,全凭匠人经验,火候、配比难以精确掌控,故产量不稳,质量参差。下一步,需系统研究水泥之道:何种石灰石最佳?黏土比例多少为妙?煅烧需几多时辰?研磨需多细?需建立标准,量化操作,方能稳定量产,使其能真正用于全国河工、道路、城防。此物,乃基建之骨!”陆仁首先强调已见成效的项目。
“此事确有必要。朕准了,工部需全力配合。”皇帝对此已有认知,爽快答应。
“其二,钢铁之殇。”陆仁语气加重,“我军中刀剑,为何易卷刃?甲胄为何如此笨重?皆因铁材质地不纯,韧性不足。欲得精钢,需深入钻研‘高炉炼铁’之法,如何砌炉?如何鼓风?燃料与矿石比例几何?乃至‘炒钢’、‘灌钢’之术,火候、搅拌、时长,皆需反复试验记录,寻求最佳之法。此非一日之功,然一旦突破,我军械之利,将远超四方蛮夷!”
弘治帝目光一凛:“钢铁乃国之大事!若真能炼出良钢,于国于军,功莫大焉!此事…卿需多少银钱?多少匠户?”他开始考虑实际投入。
“此非银钱能速成,首重有经验、肯钻研的匠师,及足够的试验场与物料。初期投入恐不小,且可能屡试屡败。”陆仁坦诚相告。
皇帝沉默片刻,权衡利弊,最终咬牙道:“…朕准了!即便耗费些钱粮,若能成,也值了!还有呢?”
“其三,”陆仁声音压低,“火器之弊。现火铳,装填繁琐,射速极慢,易炸膛,雨天更难用。臣欲系统解决此痼疾:一改火药,研究硝、硫、炭最佳配比,并尝试将其制成大小均匀之颗粒,使其燃烧更充分、更稳定;二改铳管,摒弃传统铸造,尝试以精铁卷制再反复锻打之法,求其管壁均匀,内壁光滑,极大减少炸膛之险;三改击发,设计一种以燧石撞击生火之机构,彻底革除碍事且易受潮的火绳。若此三项能成,则火器之威,方真正可恃!”
“燧石击发?革除火绳?”皇帝被这个具体的设想吸引,但随即皱眉,“此等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现有工匠能否领会?制作岂不更费工费时?”
“正因其难,故需专设一‘火器局’,汇聚天下最好的铁匠、火药师,专事研造,不计短期成本,只求突破。一旦技艺成熟,量产之后,成本自然下降。此乃军国大事,值得投入。”陆仁坚定地回答。
弘治帝深吸一口气,显然被这个宏伟的技术攻坚计划所震撼,也为其难度和投入感到压力。“卿之所言…皆是要啃硬骨头啊。非倾力投入不可为。”
“然一旦功成,其利泽被百年,强国根基由此而固!”陆仁强调。
皇帝缓缓点头,目光变得深远:“那…第三层,‘引领未来’,又是何等景象?莫非比良钢利炮更难?”
陆仁神色肃然,带着一种引导性的敬畏:“第三层,引领未来,乃是在前两层坚实基础上,望向极远之处。其目标,非止于富强,更在于让大明成为天下文明之极则,万物度量之准绳。”
“此…此言是否过于虚远了?”皇帝不禁疑问。
“臣试举一二,陛下便知。”陆仁道,“若材料与动力之学精进到极高深处,或可造出不畏风浪、无需帆桨亦能疾驰之巨舰,则万里海疆,真正如履平地;若观测与计算之学达到极致,可造出能窥见数百步外秋毫、乃至能观天测星之‘千里镜’;能造出指引航向、万里不偏差之‘定南针’与精密计时之器;能制定精准无误、传承万世之历法;能确立天下统一、毫厘不差之度量衡基准。届时,四方诸国欲航海、欲观天、欲定时、欲测量,皆需依我大明之标准!此非武力征服,而是文明之信服,方是真正的‘天朝上国’气象!”
弘治帝听得怔住了,这些设想远远超出了他以往的认知范畴,听起来如同神话,却又似乎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他沉默良久,才缓缓道:“卿之所望…实在高远。朕…一时难以尽解。然听卿之言,似皆需无数专才,经年累月之力。然匠户地位卑微,知识传承封闭,朝廷如何能推动此事?”
“陛下问到根本了。”陆仁郑重道,“此非一日之功,需朝廷有长远谋划。臣恳请陛下三事:”
“讲。”
“一,正式擢升并壮大‘格物院’。将其从工部独立出来,或归并入臣所掌之大明兴业总局,由臣暂领。给予其名分、银钱、场地,专司各类技艺之研发、试验、改进。有功之匠师,重赏,赐出身,打破匠户卑贱之旧习!”
“二,颁‘工巧奖掖令’。明告天下,凡有创制新器、改良良法,确有益于国计民生者,经格物院核定,由朝廷赐银奖赏,并可允其独家仿造获利数年,以激励天下人勇于创新。”
“三,于官学中渐开‘实学’之门。并非废弃经义,而是可于国子监或地方官学中,择生员有兴趣者,授以田亩测量、勾股算法、器物形制等实用之学,培养能理解、能推广此道之后备人才。科技之道,非一代人之功,需代代传承,方能最终迈向那极巅之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