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壹万两……一个月?”皇帝抬起头,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看向下方的刘健、谢迁等人,“刘先生,谢先生,你们看看,你们看看这数目!”
刘健接过报表,素来沉静的脸上也抑制不住地露出惊容。他迅速浏览着各项数据,尤其是那庞大的销量和最终利润,花白的胡子微微抖动。他或许仍不喜言利,但这白纸黑字代表的,是实实在在的国力增强和民生的巨大改善,由不得他不震动。
谢迁更是直接抚掌惊叹:“天佑大明!陛下洪福!陆仁此子,真乃经纬奇才!竟化西山黑石为源源活水!一月之利,几抵南方一富裕上县全年岁入矣!更难得者,惠及京师百万生灵,其功甚伟!”
弘治帝龙心大悦,畅快的笑声在暖阁内回荡:“好!好一个陆仁!好一个兴业总局!此非但与民争利,实乃造福于民,充盈国帑!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他当即指示:“萧敬,传朕旨意,兴业总局上下,自陆仁以下,本月皆按等级,三倍赏赐!另,从内帑所得利润中,再拨出两千两,不,三千两!额外犒赏西山所有工匠、流民!要让他们都感受到皇恩浩荡!”
圣旨传出,西山营地顿时化作欢腾的海洋。尤其是那些流民,拿到远超预期的赏钱,无不感激涕零,朝着紫禁城的方向叩首谢恩,工作的热情与忠诚达到了顶点。
往年此时,住在南城陋巷的张老汉一家五口,正经历着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光。屋内四壁结霜,水缸冻裂。为了省下买柴的钱给孩子们攒来年开春的束修,他每日天不亮就得出城去拾柴火,往往奔波整日,也只能捡回一捆湿漉漉的杂柴,烧起来浓烟滚滚,呛得人直流泪,却散不去满屋的寒意。夜里,一家人只能挤在一条破棉被里瑟瑟发抖,小女儿去年就冻坏了耳朵。那烧柴的耗费,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一天十文钱的柴资,几乎榨干了他替人抄写书信的所有收入。
今年,一切都不同了。腊月初,他咬牙用三十文钱买了一个惠民泥炉,又花了十二文钱买了三十块蜂窝煤。生火那一刻,蓝色的火苗安静地燃烧起来,屋子里迅速变得暖和,却没有一丝烟气。他按照吩咐,用旧竹筒做了个烟管通到窗外。一天下来,只用了六七块煤,花费不过两文多钱!屋里温暖如春,孩子们可以安心写字读书,再不用冻得小手通红。妻子也不用再为柴烟熏燎而咳嗽不止。张老汉老泪纵横,对着西山方向深深作揖:“皇恩浩荡…陆青天活命之恩啊!”这个冬天,对他家而言,不再是煎熬,而是从未有过的温暖与希望。
蜂窝煤的成功,远超一桩生意的范畴。它如同投入明末寒冬社会深潭的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正层层扩散,深刻影响着民生、商业与财政。而这奇迹的起点,正是西山脚下那片蒸腾着热气与希望的工坊,以及那个矢志要用工科之力焐热这个时代的灵魂。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