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北京城,仿佛被塞外吹来的万古寒冰所封冻。
今岁之寒,尤胜往年,乃小冰河时期凛冬之威的极致展现。
屋檐下悬着尺余长的冰棱,呵气成霜,路面的冻土坚硬如铁。往岁此时,京城内外,户户重门深锁,长街短巷人迹罕至,唯有凄厉的北风呼啸而过,卷起阵阵雪沫,更添几分肃杀。
贫寒之家蜷缩于四壁透风的陋室之中,依靠着灶膛里那点微弱的、需要精心算计着燃烧的柴火苦苦支撑,即便如此,每日清晨仍不乏冻毙于破屋街角的僵躯。柴薪价昂,炭火更非寻常人家所能奢想,一冬下来,取暖之资往往耗去寻常户家小半年的嚼用。
然而,今冬的帝京,却在一片酷寒之下,顽强地透出阵阵不同于往岁的暖流与生机。自大明兴业总局与京城各大商会签下契约不过旬月,一场由“西山御矿蜂窝煤”引发的温暖浪潮,便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蜂窝煤——!西山御矿蜂窝煤嘞——!十块只卖四文钱——!”
“惠民泥炉,结实耐用,三十文一个!”
“锦绣铁暖炉,宫里娘娘都夸好的!过冬必备嘞!”
各式各样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取代了往日单调的“卖柴火”叫卖,成为了腊月里京城街市最具代表性的背景音。
各大商铺、货栈门前,最显眼的位置无一例外地堆满了乌黑油亮、孔眼整齐的蜂窝煤,旁边则摆放着两种式样的炉具。
那敦实的泥炉固然畅销,而那价格不菲、裹着彩绘铁皮、透着“御用”气派的锦绣铁暖炉,竟也出乎意料地供不应求。对于稍有余财的中等之家乃至殷实户而言,三两银子虽肉疼,但一想到此炉精美耐用,可用上多年,更兼有那么一丝“皇商”的体面,便也觉得这钱花得值当。咬咬牙,添置一个,仿佛整个冬天的格调都提升了。
真正让蜂窝煤如同春风般吹入千家万户,迅速征服整个京城的,是其远超时人想象的实用性、安全性和那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使用成本。
口口相传的力量远超任何官样文章。街头巷尾,茶馆酒肆,甚至左邻右舍的言谈间,充满了对蜂窝煤的赞叹:
“嘿!真神了!这煤饼中间有眼,一点就着,火苗蹿得那叫一个稳当,蓝汪汪的,看着就暖和!”
“关键是耐烧啊!一块能顶大半个时辰!算下来,咱家五口人,一天紧着点用,六七块足矣,还花不了三文钱!这要搁往年烧柴火,一天没十文下不来!”
“最最要紧是没烟呐!干净!瞧见炉子上这茬口没?接上根陶管或者竹筒通到窗外,屋里清清爽爽,再没有那呛死人的烟灰味儿!娃他奶奶往年冬天总咳喘,今年用了这,竟好了大半!”
百姓们在实践中不断发掘着蜂窝煤的好处。而那根被陆仁通过伙计、告示乃至说书人反复强调的“排烟管”,更是被奉为至宝。
以往冬日,因烧煤石、炭盆或密不通风而导致“煤毒”(一氧化碳中毒)的惨剧年年发生,人们不明就里,只归咎于“瘴气”或“鬼祟”,充满恐惧。如今,这简单一根管子,竟似一道护身符,破解了那索命的无形恶鬼,使得取暖的安全性得到了质的飞跃。这不仅带来了温暖,更带来了安心。
需求的闸门一旦打开,便如同洪水倾泻。
西山矿区彻夜灯火通明,开采和制煤工坊开足马力。那数千被收容的流民,此刻成了生产线上最可靠的力量,他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身之所和活命之机,劳作得格外卖力。通往京城的官道上,运送蜂窝煤的车队首尾相接,川流不息,将西山的“乌金”源源不断地注入城市的血脉。
第一个完整的销售月份——腊月,就在这前所未有的忙碌与喧嚣中落下帷幕。户部派驻的资深计吏与总局账房们,点灯熬油,拨算了数个昼夜,终于将庞杂无比的账目厘清核算完毕。
当那本厚实的、写满密密麻麻数字的总账册被沈默亲自捧着,恭敬地放到陆仁的案头时,陆仁深吸一口气,缓缓翻开。即便他心中已有预估,但当最终的数字映入眼帘时,他的瞳孔还是忍不住微微收缩,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月销售总额(总局收入): 壹拾叁万陆仟伍佰肆拾贰两白银()
月总利润: 扣除所有成本(流民以工代赈成本极低、黏土近乎无偿、大规模生产摊薄固定支出),月净利润赫然达到:拾万捌仟两白银!
近十一万两的月利!这个数字如同一声惊雷,震撼了所有知情人。
报表被火速誊抄,一份送入户部,一份直呈大内。
乾清宫东暖阁内,地龙烧得暖意融融,檀香袅袅。弘治帝正在批阅奏章,当萧敬小心翼翼地将那份报表呈上时,皇帝起初并未太过在意。然而,当他目光扫过那几个墨迹淋漓的总结数字时,执朱笔的手猛地顿在了半空。
他难以置信地仔细看了一遍,又看一遍。脸上的表情从平静转为惊讶,从惊讶变为愕然,最终,一抹巨大的、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振奋染上了他的眉梢眼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