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入隆冬,北风如刀,席卷过西山南麓新辟的广袤场地,却丝毫无法冷却“大明兴业总局”营地内那一片沸腾的热火朝天。
距那场别开生面的剪彩仪式已过去月余,这片昔日荒僻的山野,已然旧貌换新颜,处处透着新兴的活力与严谨的秩序。
在陆仁的统筹擘画下,整个矿区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器械,开始稳步加速运转。
凭借工部的条子,借调来的数十名经验老道的官营矿冶工匠已然到位,带来了这个时代相对规范的勘探与开采技艺。另一边,赵德柱负责的社会招募也收获颇丰,一批批身强力壮、渴盼凭力气换碗踏实饭吃的匠人和壮丁被吸纳进来,编入各队。
开采作业分作两路,并行不悖。
一路主攻埋藏较浅的露天矿层。在清晰划定的区域内,表层冻土被奋力破开,下方乌黑油亮的煤层便袒露出来。壮丁们呼着白气,喊着整齐的号子,镐起锹落,将大块的原煤刨下,再由负责运输的民夫用独轮车或扁担挑篓,川流不息地运往指定的集中堆放场。虽全仗人力,然组织得法,分工明确,效率竟也颇为可观。
另一路,则是更为紧要也更具风险的井下开采。在陆仁“安全重于泰山”的严令和反复督导下,矿井的开凿并未贪快求速,而是严格遵循他基于“房柱法”理念并结合此时条件优化后的方案,步步为营。经验丰富的老矿工带领队伍,小心翼翼地向大地深处掘进。坚固的木质支护随着巷道的延伸而同步架设,简易却有效的通风管道也开始铺设。陆仁甚至抽空画了利用水力驱动的简易排水龙骨车图样,交与工匠试制,以备来年春夏地下水势增大之需。那白话写就、图文并茂的安全规程,被贴在井口和每间工棚最显眼处,由各队工头每日开工前须臾不忘地宣讲,直至深入人心。
时近岁末,天寒地冻,正是流民最难熬的关口。京畿周边,已有不少遭了灾、失了地的百姓拖家带口,试图涌入京城寻觅一线生机。以往,这等流民往往成为京城治安的隐忧,令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颇为头疼。
陆仁洞察此情,主动与顺天府接洽,提出可由兴业总局招募部分身家清白、老实肯干的流民,从事非技术的体力劳作,如原煤搬运、堆场整理、道路平整维护等,既缓解了矿上人力缺口,又给了这些走投无路的百姓一条活路,更避免了他们因饥寒交迫而流窜滋事,堪称一举三得。
顺天府自是乐见其成。很快,一批批经过初步盘查、核验籍贯(或虽无籍却有人作保)的流民被有序引导至西山营地。沈默负责对他们进行细致登记造册,发放统一的厚实号服,安排临时避风寒的住所,并提供每日两餐足以果腹的热饭。赵德柱则负责进行简短的岗前训导,反复申明安全规矩与劳作纪律。
这些原本已在绝望边缘挣扎的流民,忽得遮风避雨之所、热饭暖衣之惠,还有工钱可期,无不感激涕零,干活格外舍得力气。营地边缘专门划出的流民安置区虽显简陋,却秩序井然,炊烟袅袅,竟透出几分寒冬里难得的生机与安稳。望着此情此景,陆仁心中颇感宽慰,工科之效用,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更在于安顿民生,此乃经世致用之本义。
一切皆按预定方略稳步推进。堆放场上的原煤越积越高,宛如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乌金小山。只待开采量稳定达标,便可立即启动下一阶段的核心要务——筹建蜂窝煤工坊,将这些源自大地的黑色矿石,转化为驱散严寒、温暖千家万户的实在之物。
公务暂得喘息之机,陆仁忽觉已有多日未曾归家。自西山事起,他几乎是全身心扑在这初创的艰难基业上,食宿多在营地。
这日傍晚,他仔细叮嘱了沈默、赵德柱各项事宜,便策马返回京城内泡子河胡同的那处二进小院。
刚踏进院门,一股熟悉而温馨的家的气息便裹挟着饭菜香气扑面而来,瞬间洗去了满身的疲惫与寒气。
“大哥回来啦!”最先瞧见他的永远是妹妹丫丫。小姑娘已是亭亭玉立,眉眼间越发清秀灵动,此刻像只欢快的雀儿般飞迎上来,脸上绽放着纯粹的欣喜。
母亲张氏闻声也从厨房赶了出来,腰间系着围裙,手里还握着锅铲,见到儿子风尘仆仆的模样,又是心疼又是欢喜:“仁儿回来了!快进屋快进屋!外头冷得紧!瞧你瘦的,定是没好生吃饭!娘这就给你再加两个菜!”
父亲陆义也拄着拐杖(早年辛劳落下的腿疾)从正屋踱出,脸上带着憨厚而自豪的笑容:“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屋里暖和。”
二伯陆孝一家也闻讯从厢房出来,热情地打着招呼。自被打陆仁接到京城,他们生活天翻地覆,内心自是充满了感激。
饭桌上,菜肴虽非珍馐,却尽是熨帖肠胃的家常味道。张氏不停地给儿子夹菜,嘘寒问暖,絮叨着西山的辛苦。丫丫叽叽喳喳,说着京里的趣闻和自家新识的字。陆义和二伯偶尔插话,多是关切陆仁的身体,嘱他莫要过于操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