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煤矿之议,历经波折,终在弘治帝的圣心独断与首辅刘健出乎意料的松动下,尘埃落定。
朝堂之上不再争论“该不该做”,转而聚焦于“该如何做”。旨意下达:着户部、工部牵头,兵部、吏部协理,命翰林修撰陆仁全程参与,详定章程,克日施行。
次日,文华殿偏殿内,气氛与前几次的激烈争辩截然不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务实而紧迫的氛围。
弘治帝并未亲临,但他的意志如同无形的手,主导着此次商议。
与会者除陆仁外,皆为朝中重臣:户部尚书周经、工部侍郎徐贯、兵部尚书马文升、吏部右侍郎焦芳,以及被特旨与议的格物商会主事沈默、赵德柱。沈、赵二人虽仅是举人功名,得以参与此等枢机,足见皇帝破格用人之意。
众人见礼毕,周经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户部特有的审慎:“陛下圣意已决,西山矿务当以‘官督商办’之新策施行。然此策前无古例,具体章程,尤以这‘股本’、‘股份’如何筹措、如何划分,为首要之难。陆修撰,陛下屡次嘉许汝之草案,于此必有深虑,不妨详陈。”
所有目光瞬间聚焦于陆仁身上。他今日特意穿上了簇新的青色官袍,身形挺拔,目光沉静,闻询不慌不忙,向前微倾身躯,朗声道:“周部堂垂询,下官谨陈管见。所谓‘股份制’,并非下官凭空杜撰,实有古之合伙经营之意蕴,然更为规范、明晰。”
他稍作停顿,整理思绪,以期用最恰当的方式向这些精通圣贤书却未必谙熟商事的大臣们解释清楚。“简而言之,便是将整个西山矿务之总本,视为一份完整产业,将其‘拆分’为若干等份,每一等份,即为‘一股’。出资者,无论身份,皆按出资多寡占得相应‘股数’,凭此‘股’享有未来矿务盈利之分红,亦按‘股’承担相应风险。如此,可集腋成裘,汇涓成海,迅速募集巨资,且将各方利益紧密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工部侍郎徐贯捻须问道:“如此说来,这‘股’如同合伙之本银,按份子分利?然则,官、商、乃至朝臣之资混杂其间,如何厘清权责,确保朝廷掌控,不致尾大不掉?”
“徐侍郎问及要害。”陆仁从容应答,“下官愚见,可将总股设为一百股,以便计算。其股本构成,可分为三部分,权责利各有侧重。”
他提高了声调,清晰地说道:“其一,官股。陛下以内帑出资,占三十股。此三十股,代表的不仅是陛下之投资,更是朝廷之权威、国家之监督。官股享有优先分红之权,并对矿务大政方针有最终裁决之权,确保矿务始终利国利民,不偏离初衷。”
“其二,技术管理股。此部分由臣牵头,格物商会出大部分资金、全部开采技术、核心工匠及日后之经营管理,占四十股。”此言一出,几位大臣微微骚动,四十股远超出其出资比例。陆仁不待质疑,立刻解释:“诸位大人,西山之利,非仅在于地下之煤,更在于能否以新法安全、高效开采,并制成蜂窝煤等物惠及百姓。技术、管理乃至成熟工匠,其价值有时更重于金银投入。此四十股中,相当部分乃是对格物商会所出技术、人力、管理之‘干股’认定。且此部分之分红,臣与商会承诺,将大部用于持续技术改进、扩大生产及陛下所关切之劳工福利。”
“其三,募资股。剩余三十股所需之资金,面向京师有意于此之勋贵官宦、殷实商贾家族募集。然,”陆仁语气一转,“为确保官股与技术管理股之主导地位,此次募资,出资者需实缴足额银两,仅占三十股之分红权,其股权权能受限,不参与日常经营决策,仅有建议与监督之权。如此,既可迅速补足资金缺口,又可广泛凝聚助力,减少推行阻力,更可防止权贵大家干预经营。”
殿内一时寂静。大臣们都在消化这前所未闻的股权设计。官股掌控大局,技术管理股实际负责并享有大部分收益,募资股则如同优先债权人,只有分红之利而无决策之权。结构精巧,层层制衡,既保证了朝廷利益和控制力,又给予了实际运作者足够的空间和激励,还巧妙利用了民间资本。
兵部尚书马文升率先打破沉默:“妙啊!如此结构,既能募得资钜,又能确保军需所用之煤、焦供应无虞,不被私心左右。陆修撰深谋远虑。”
吏部侍郎焦芳却微微皱眉:“向勋贵官宦募资,只予利而不予权,彼等岂能甘心?”
陆仁微微一笑:“焦侍郎,只需明示此乃陛下特许之恩,机会难得,利源稳定。且其分红皆由陛下特派审计司监管,公正透明。能安稳分享西山之利,于多数人而言,已是求之不得,何患其不甘?”
户部尚书周经沉吟良久,终于缓缓点头:“此法……虽闻所未闻,细思却似为当前情形下之最佳方案。既能解国库出资之困,又能激励实务,更能安各方之心。本官认为可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