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督商办?股份运作?”皇帝对这个新词显得很感兴趣,连萧敬都竖起了耳朵。
“正是。”陆仁从容解释,“即由朝廷出面主导、监督,授予特许之权,并提供必要之庇护。而筹集资金、组织生产、经营管理诸事,则可交由一家有信誉、有技术、善经营之商会承办。”
他详细解释了股份制的运作方式,“朝廷以其权威与监督权入股,商会以其资金、技术、人力入股,双方乃至...乃至朝中其他有意之勋臣官宦,皆可按出资或出力之多寡,占有相应,年终按股分红。如此,朝廷无需投入大量本金与人力,便可坐享其成,亦能将此新兴行业纳入监管,避免其无序发展。更可将各方利益凝聚于一业之上,同心协力,共谋其成。”
弘治帝听得极为专注,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显然在飞速思考其可行性。“官督商办,股份分成...利益凝聚...听起来似有可为。然,”他目光如炬,直指核心,“纵有此制,利从何来?卿方才所言百万之数,非空口可白。”
陆仁知时机已至,肃然陈数:“陛下明鉴。臣愿为陛下粗算一笔账。”他稍作停顿,整理思路,然后条分缕析地说道:
“西山煤脉丰饶,若以新法开采,日取万石非难事。百斤原煤价银一钱,经洗选、成型为蜂窝煤,价可倍之。京师百万户,纵十户日用一饼,日销十万饼,岁销三千六百万饼。每饼利一文,岁利即三万六千两。此仅京师民用耳。”
他见皇帝认真倾听,便继续深入:“若推广至顺天、保定诸府,乃至漕运南下,销于南直、浙江,岁利可翻数番。更兼工坊之用:冶铁、烧窑、煮盐,何处不需火源?若以焦炭代柴,品质更优。臣估测,全面开发后,仅煤业一途,岁入可超五十万两。”
弘治帝呼吸微促,五十万两已非小数,近乎太仓岁入十一。但他仍保持镇定:“继续。”
陆仁再进一步,声音中带着令人信服的自信:“然此仍非极致。陛下可知,煤业兴,百业随?”他详细阐述产业链效应,“开矿需匠役万人,运煤需车马千乘,售煤需店铺百家。冶铁因得优质焦炭,兵甲农具更坚利;砖窑因得廉价燃料,产量倍增。物流畅通,税关收入自增。此层层增殖之利,臣胆估,连带所促百业税收,岁增又不下三十万两。”
他稍作停顿,让皇帝消化这些数字,然后抛出最终估算:“更有甚者,西山之煤质优,可炼焦炭。若建焦炭厂,其利更倍。臣综合估算,全面开发后,西山煤业直接岁利可达五十万两,带动相关产业税收增加三十万两,焦炭等深加工再增二十万两。总效百万之巨,岂虚言哉?”
百万两银!弘治帝纵为天子,亦不禁心旌摇动。这个数字太过震撼。可补边饷,可赈灾民,可修河工,可不再加赋而国用足!
皇帝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绪,但眼中闪烁的光芒暴露了他内心的激动。侍立一旁的萧敬更是目瞪口呆,他深知国库空虚到什么程度,这百万两银简直是雪中送炭。
但弘治帝毕竟是明君,很快冷静下来:“规模若此,纵有巨利,又如何确保商户不欺瞒贪墨?且让大臣入股?”他目光一凝,“此非结党营私?”
“陛下圣明!”陆仁深揖,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来,“此正为化解阻力之关键!”他详细解释了利益捆绑的策略,“若重臣家资投于其中,利害与共,则非但不会阻挠,反会鼎力相助,盼其盈利。彼时,非陛下求其推行,乃众臣求陛下护其产业。此乃阳谋,纵有物议,亦为与民共利之新政,非与民争利之弊政。”
接着,他提出监管方案:“至于陛下所忧之监管,臣以为可设审计司,由陛下亲信内官或御史组成,不涉经营,唯监查账目产销,确保账实相符。一切章程,明立契约,黑白分明。臣还可建议设立独立账房,实行复式记账,每笔收支皆有凭据,难以作假。”
弘治帝背手踱步,烛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在金砖地上晃动。暖阁内寂静无声,只有皇帝踱步的轻微声响和烛火偶尔爆出的噼啪声。
陆仁的方案,无疑极具诱惑力。能赚钱,能惠民,能带动产业,还能巧妙化解阻力。但其中的风险也同样明显:如此大规模地将皇家和官员卷入商事,是否会引起物议?是否会被后世史书诟病?那“格物商会”是否真的可靠?利润分成比例是否合理?
时间一点点流逝,陆仁垂手静立,心中虽然忐忑,但面色平静。他知道,自己已经抛出了所有筹码,现在就看皇帝如何决断了。
终于,弘治帝停下脚步,目光复杂地看着陆仁,长长吐出一口气:“陆修撰,你所言...实乃朕闻所未闻之论。”他停顿片刻,似乎在斟酌用词,“胆大,却也...颇为精巧。若果真能成,于国于民于朕,确似有多赢之可能。”
皇帝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然,此事关乎朝廷体统,牵连甚广,不可不慎。让朝臣入股一事,尤需斟酌。朕...还需仔细思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