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得不亲自从长安赶来督战,但面对刘备“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的乌龟战术,也无可奈何。最终,曹操被迫承认失败,撤出汉中,将所有军队和人口迁往关中。刘备成功夺取了汉中!
夺取汉中,意义极其重大:
1. 完全巩固了益州防务,将曹氏集团的势力彻底赶出了四川盆地。
2. 使得刘备集团的势力范围达到顶峰,真正具备了“三分天下”的实物基础。
3. 极大地提升了刘备的个人威望和集团士气。
就在此时,一个重大的“政治机遇”出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不再满足于“CEO”的身份,直接迫使汉献帝“禅让”,自己称帝,建立了“魏国”。这标志着名义上的“大汉集团”彻底破产,被“曹魏集团”取代。
消息传到成都,刘备集团在诸葛亮的策划下,立刻抓住了这个“品牌延续”的机会。他们宣称汉献帝已被曹丕害死(其实被奉为山阳公),于是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公元221年于成都武担山举行盛大仪式,刘备登基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
这意味着,刘氏创业有限公司,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屡次破产危机后,终于成功在“资本市场”上市!虽然只是偏安一隅,但毕竟拥有了完整的法人资格和正统的品牌名号。刘备,这位织席贩履出身的草根创业者,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顶峰。
【跨时空吐槽】
李世民(对高光时刻的欣赏):“不容易!真不容易!从织席贩履到开国称帝,刘备这一路,堪称创业者的楷模。汉中之战打得尤其漂亮,硬碰硬从曹操手里抢下地盘。称帝更是妙棋,继承了汉室品牌这面大旗,在政治上就不输曹魏了。此时的他,可谓意气风发!”
---
孙权的区域深耕与曹刘的晚年困境
在刘备和曹操轰轰烈烈地争夺汉中并先后“上市”(称帝)时,东边的CEO孙权在干什么呢?他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区域深耕。
孙权很清楚,论正面扩张,他北面是强大的曹操,西面是迅速崛起的盟友兼对手刘备,很难有大的作为。于是,他采取了“巩固基本盘,开拓新边疆”的策略。
对内,他致力于搞好“内部建设”:
· 化解内部矛盾: 努力调和淮泗将领(跟他哥孙策来的)与江东本土士族(如陆、顾、朱、张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通过联姻、授予要职等方式,将江东大族牢牢绑定在自己的战车上。比如,他极其重用陆逊(陆家人),后来甚至将哥哥孙策的女儿都嫁给了陆逊。
· 发展经济: 鼓励农耕,兴修水利,并利用沿海优势发展造船业和海外贸易(派人航海到夷州,即台湾)。
· 镇压山越: 持续对境内山越人进行剿抚,一方面稳定内部,另一方面获取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兵源。
对外,他积极“开拓下沉市场”:
· 向岭南(两广、越南北部)扩张: 派步骘等人南下,吞并了交州,极大地扩展了战略纵深和资源储备。
可以说,孙权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守成兼开拓型CEO”。他把父兄留下的“江东子公司”经营得铁桶一般,并在此基础上稳步扩张。他的风格更倾向于务实和稳健,不轻易进行高风险投资。
当他看到西边的刘备拿下益州,又夺取汉中,最后称帝,势力如日中天;北边的曹丕也完成了篡汉自立。他的心态是复杂且警惕的。他私下曾对心腹吐槽:
“曹老板那边,人才济济,制度森严,是个难缠的对手。刘老板更不用说,顶着个皇叔名头,最会收买人心,借了我的荆州不说,现在都自己当皇帝了!这两位,一个比一个老奸巨猾,我跟他们打交道,真是片刻不能松懈,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而此时的曹操和刘备,虽然都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但也各自陷入了“晚年困境”。
· 曹操在去世前,面对内部日益明显的“代汉”呼声和世子之争,心情复杂,既有不甘,也有无奈。
· 刘备在称帝后,被荆州失守(关羽被杀)、汉中之战消耗巨大的后续问题所困扰,称帝的喜悦很快被现实的危机所冲淡。
三国鼎立的格局虽然形成,但平衡是脆弱的。一场因荆州归属而引发的更大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跨时空吐槽】
康熙(对孙权表示肯定):“这孙权,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进取,什么时候该守成。深耕江东,开发岭南,此乃帝王之基业。他骂曹刘老奸巨猾,何尝不是一种自知之明?在这三巨头里,他起点最低(继承父兄),却能稳坐江山最久,不是没有道理的。”
喜欢帝王串串烧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帝王串串烧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