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刘备也意识到在袁绍这里毫无前途。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市场总决战”,他却只能作为旁观者。他借口去南方联络刘表,开辟“第二战场”,巧妙地脱离了袁绍集团这个即将沉没的巨轮。
他带着重新聚拢的关羽、张飞,以及新加入的“风险投资人”兼谋士糜竺、孙乾等人,再次踏上了流浪之旅。这一次,他的目标是被誉为“荆州守望者”的刘表。
【跨时空吐槽】
赵匡胤:“关羽这事,办得漂亮!职业经理人的操守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也只有在刘备这种以‘义’为核心文化的团队里才行得通。在曹操那儿,估计早就‘借汝人头一用’以肃军纪了。企业文化,真的很重要啊。”
---
荆州孵化器的“苟住”战略与三顾茅庐的史诗级招聘
来到荆州,投奔同宗刘表,刘备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对安稳的“孵化器”。刘表此人,守成有余,进取不足,满足于保有荆州这一亩三分地,对外扩张意愿不强。他将刘备安置在新野这个小县城,作为北抗曹操的防火墙。
在新野,刘氏集团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战略潜伏期”。公司规模依然不大,业务范围仅限于新野周边。但刘备抓住这段难得的和平时期,做了两件至关重要的事:
第一,强化“仁德”企业文化建设,深耕品牌形象。 他对内仁政爱民,对外广施仁义,使得“刘皇叔仁德”的口碑在荆州士民中广泛传播。这为他未来获取“民心”这个最大的市场份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经常对关、张等人感叹:“公司规模小,人才少,品牌知名度不够,现在只能先苟着,把内功练好,等待风口。”
第二,疯狂寻找顶级人才,尤其是能制定战略的“首席战略官”(CSO)。
他意识到,自己有关羽、张飞这样的执行层面顶级高管(万人敌),有糜竺、孙乾这样的行政、外交人才,但唯独缺少一个能纵观全局、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者。用商业的话说,就是他有了优秀的COO和CTO,但没有CPO(首席产品官)和CSO。
于是,在首席人力资源官(HRD)徐庶的推荐和“饥饿营销”(徐庶被曹操挖走前,极力推荐诸葛亮,并说自己与之相比是“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之下,刘备将目光锁定在了隐居隆中的“卧龙”——诸葛亮身上。
这才有了中国历史上最着名、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一次招聘——“三顾茅庐”。
这个过程,完美诠释了一个落魄CEO如何以诚意打动顶级人才。
· 一顾: 吃闭门羹。连CEO的面都没见到,只碰到一个态度冷淡的书童。相当于投了简历,HR都没看。
· 二顾: 遭遇恶劣天气,再次扑空,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友人。相当于经历了初面,但没见到核心决策人。
· 三顾: 为了避免打扰,提前斋戒沐浴,选择黄道吉日,精心准备“商业计划书”(求教的说辞),终于见到了诸葛亮本人。
面试过程中,诸葛亮拿出了他准备了多年的《隆中对》PPT(三分天下战略规划),详细分析了当前市场格局(曹操不可争,孙权可为援),明确了刘氏集团的战略目标(夺取荆、益二州),规划了发展路径(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并设定了终极KPI(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听完,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之前所有的失败、迷茫,都在这一刻找到了答案。他缺的不是勇气,不是仁义,不是武将,正是这样一份清晰宏大的战略蓝图!
他当即发出了诚挚的入职邀请,甚至流下了眼泪(刘备的经典融资/招聘技能)。这份求贤若渴的诚意,以及对共同愿景(兴复汉室)的执着,最终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放弃了在曹氏集团或孙氏集团可能获得的更高职位和薪水,选择了这家看起来最弱小,但CEO最具诚意和潜力的初创公司,出任“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军师)。
刘氏集团,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流浪、寄人篱下后,终于迎来了它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公司的战略方向从此明确,结束了漫无目的的“流浪创业”阶段,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战略发展”新纪元。
【跨时空吐槽】
康熙(翻着奏章,点头赞许):“刘备这三顾茅庐,与朕当年礼聘汉臣,道理相通。人才是立业之本,尤其是诸葛亮这样的王佐之才,能定鼎战略。放下身段,以诚待人,方能引得凤凰来。这刘玄德,别的不说,这份求贤的耐心和诚意,堪称后世老板的楷模。”
---
至此,刘备早期“流浪创业史”告一段落。接下来,他将带着他的顶级团队,在诸葛亮的战略指引下,正式参与到惊心动魄的三国资本市场角逐之中。
喜欢帝王串串烧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帝王串串烧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