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三年·仲秋·中原·河内郡·温县·小王庄
秋风卷起金黄的粟浪,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醇香。王老实蹲在自家那不足十亩的薄田边,粗糙的手指捻着几粒饱满的粟米,脸上却没有多少丰收的喜悦。
身后,是他那用黄土和茅草垒成的低矮小屋,妻子赵氏正带着三个孩子(大郎十二岁、二郎八岁、三丫五岁)在屋前晾晒刚收回的豆荚。
“他爹,今年收成还行吧?”赵氏走过来,声音带着疲惫。家里添了三丫后,日子越发紧巴。
十亩地,交了田租赋税,剩下的勉强糊口,大郎眼看就要成年,娶媳妇的钱还不知在哪儿。
王老实闷闷地“嗯”了一声,眉头拧成疙瘩:“粟是收了,可是粮价贱啊。交了租赋,换了盐铁,剩不下几个钱。大郎……”他叹了口气,没再说下去。
就在这时,村口响起了急促的铜锣声和里正王老五那洪亮的嗓门:“乡亲们!都到打谷场集合!朝廷有新政!天大的好事——!”
抉择·新政的召唤
打谷场上,挤满了小王庄的男女老少。里正王老五站在石碾上,手里挥舞着一张盖着红印的官府告示,唾沫横飞:
“都听着!陛下仁德!颁了《劝生令》!鼓励咱们多生娃!生娃有赏!免税!免役!”
人群一阵骚动,有人欢喜有人愁。生娃?养得起吗?
“还有更厉害的!”王老五提高嗓门,“朝廷要移民实边!去漠南!河西!那地方,沃野千里!去了就给分地!一百亩!上好肥田!”
“嗡——!”人群炸开了锅!一百亩?那是做梦都不敢想的数字!
“听好了!”王老五继续喊,“去了就免十年田租!免十年徭役!官府借给你耕牛!借给你种子!借给你农具!头三年不收利息!三年后慢慢还!”
“家里小子多的!去了那边,长大了能直接当边军‘良家子’!吃皇粮!光宗耀祖!”
“咱温县!分到一百户名额!谁家想去?赶紧报名!过了这村没这店——!!”
王老实的心,猛地一跳!一百亩地!免租十年!免役十年!耕牛种子,这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吗?他看向妻子赵氏,赵氏眼中也燃起了希望的火苗,但随即被担忧取代:“漠南听说冷得很,还有匈奴……”
“怕啥!”王老五耳朵尖,听到了,“匈奴早被陛下打跑了!现在漠南是咱大汉的地盘!有大军驻守!路也修通了,叫啥驰道!平坦得很!去了就分现成的房子!官府管送!”
王老实看着三个面黄肌瘦的孩子,看着妻子操劳的身影,又想起家中那永远不够分的十亩薄田,他一咬牙,猛地挤出人群:“里正!我!王老实!报名!带全家去漠南——!!”
“好!王老实!有种!”王老五大喜,“登记!算你一户!准备准备!十天后出发——!!”
赵氏看着丈夫,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最终化作一声叹息和一丝决然。为了孩子,为了那一百亩地,拼了!
准备·踏上征途
接下来的日子,小王庄像炸了锅。王老实一家更是忙得脚不沾地。
登记造册: 县里派来的小吏详细登记了王老实全家五口的信息(姓名、年龄、性别),发放了盖着温县大印的“移民告身”(一块硬木牌,刻有姓名、籍贯、目的地云中郡)。
领取安家粮: 凭“告身”,王老实领到了官府预支的安家粮——五石黄澄澄的粟米!沉甸甸的粮食背回家,赵氏摸着米袋,眼泪终于落了下来。有了这些粮,路上就不怕了!
变卖家当: 破屋不值钱,几件旧家具、一口铁锅、几只下蛋的母鸡,能卖的都卖了,换了几串铜钱,准备路上应急。
告别乡邻: 亲戚邻里或惋惜或羡慕。王老实给祖坟磕了头,带着妻儿,背着简单的包袱(几件厚衣服、破被褥、一点盐巴),在乡邻复杂的目光中,走向县城集合点。
驰道·迁徙的长龙
温县北门外,官道旁(此时京洛纵道尚未完全贯通至此,但主干道已拓宽平整)。十几户像王老实家一样的移民户已经聚集。县尉带着几名差役和十几个退役老兵模样的汉子负责押送(实为护送)。
“都听好了!”县尉骑在马上,声音洪亮,“跟着队伍走!别掉队!凭‘告身’,沿途驿站管一顿稀粥!到了云中,自有官府安置!出发——!!”
长长的队伍开始移动。王老实推着一辆买来的独轮车,车上放着粟米袋和最小的三丫。赵氏牵着二郎,大郎懂事地跟在父亲身边。他们汇入了更大的移民洪流——来自河内郡各县的数百户人家,在差役和老兵的带领下,沿着宽阔平坦的驰道,浩浩荡荡向北进发!
眼前的景象让王老实一家震撼不已!
平坦大道: 脚下的驰道,宽得能并排跑十几匹马!路面坚硬平整,车轮碾过,只发出低沉的隆隆声,几乎没有颠簸!这与记忆中泥泞坑洼的乡间小路天壤之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