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六国百姓对秦国这套“军功受禄”的制度也极为排斥、反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若主动打破军功爵制的公平性,直接向六国百姓分配田地,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之举。
除非,秦国根本不在乎六国百姓是否愿意归顺。
但如此一来,秦国最多只能以武力镇压六国、镇压六国百姓,却无法真正让六国彻底消失,也无法让六国百姓真心归附。
在六国旧地,总有人打着恢复故国的旗号,不断发起反叛。
而秦国,也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天下一体!
想到这里,群臣不由得又想起天幕上太子扶苏说的那句话:“军功爵制,它会在大秦完成统一之后,迫使大秦在老秦人和六国百姓之间做出选择。”
这句话,说得多么贴切啊!
现在不就正面临这样的选择吗?
可问题是,他们敢选吗?
从“大秦长公子扶苏”那块天幕所呈现的未来来看,似乎那时的秦国最终在老秦人和六国百姓之间,选择了六国百姓,结果却落得几乎亡国的下场。
那么这一次,他们是否该选择站在老秦人这一边?
暂且不说别的,有数百万老秦人作为支撑,秦国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到那般地步,顶多只是回到各国重新争霸的局面罢了。
然而,这种念头刚一冒头,就被众臣将压了下去。
实现统一,不仅是秦国历代先王的夙愿,也是他们这些文臣武将奋斗终生的目标。
如今要他们放弃真正的统一,回到列国纷争的局面,别说始皇帝不会答应,他们自己也无法接受。
同时,他们也终于明白,为何此前秦国那么多才俊之士,如商君、张仪、范雎、吕不韦等,皆是当世罕见的智者,却无人能察觉军功爵制背后潜藏的隐患。
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秦国或正在为统一而奋战,或最多只是看到统一的希望。
在尚未真正统一之前,就去思考统一之后的治理难题,听起来未免太过荒谬,甚至会被人讥笑。
不要说商君、张仪、范雎、吕不韦等人,即便他们自己,若非天幕上的太子扶苏点明,也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一问题。
这也是人之常情。
在秦国尚未完成统一之前,他们需要解决的只有一个问题——如何统一!
只有在秦国真正一统天下之后,他们才需要去面对、思考、解决如何平衡老秦人与六国百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治理这个广袤而复杂的天下!
这么一思忖,在场众人方才意识到,自己这些人先前似乎完全沉醉于秦国荡平六国、一统天下的荣耀之中。
他们忽略了,统一之后,大秦所面临的一系列深层矛盾与隐忧。
他们依旧沿袭过去治理秦国的那一套方式,来统治如今这个疆域辽阔、民族多元、文化各异的庞大帝国!
然而,这种旧有体制显然已不再适应当下的局势。
也因此,当始皇帝发问之时,在座诸臣竟无人能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对策。
“难道诸位爱卿,竟无一人能解朕之忧?纾解大秦之患?”嬴政的语气再次加重,手中宝剑重重一顿,脸上的不悦愈发清晰,目光若有所思地扫过李斯。
眼见如此,廷尉李斯紧咬牙关,上前一步,躬身拱手道:“唯有变法!”
“变军功爵制之法!”
“如今军功爵制已随一统天下而失去原有激励意义,应在此前秦人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兼顾原六国百姓的权益。”
“再立一套全新的律法体系,推行于天下!”
此言一出,满堂臣僚无不震惊,纷纷侧目看向李斯。
这样的想法,其实并非无人想到,但谁都不敢说出口。
因为,前一位在秦国变法的人,名叫商鞅。
虽功成一时,却终落得谋反罪名,兵败身死,尸首被运回咸阳处以车裂之刑,家族亦遭灭门。
有如此惨烈先例在前,李斯竟仍敢提议变法,众人不得不感叹其胆识过人,心中暗自思忖:“李斯果然是法家弟子,果然有当年商君的风骨!”
此刻躬身而立的李斯,心中却早已百感交集。
身为法家传人,他岂能不知商鞅的结局?
可他能有别的选择吗?
他还要为丞相之位搏一把!
况且始皇帝的目光一再落在他身上。
此时若不出声回应,若不挺身而出承担责任,恐怕日后虽不至于被穿小鞋,但丞相之位怕是再无指望。
毕竟始皇帝绝不会提拔一个遇事退缩、不敢担当之人担任要职,尤其是在他急需有人站出来担责之时。
但他既然开口,也并非毫无准备。
他深悉始皇帝的脾性,回顾秦国历代君主与相国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在位之君与推行变法的相国之间,往往君臣相得,关系密切。
然而一旦老君驾崩,新君继位,便需要一个合适的人来立威,以震慑群臣、收拢人心。
此时,曾经主持变法、树敌众多的老相国,便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