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称他是麒麟之子,一个赞他为秦国之未来,还有一个夸他能光耀大秦门楣。”
“我本想低调些,奈何你们一个个都如此热烈,我也只得随大流了。”
然而此刻的李斯,却并未接收到王翦投来的目光。
他正沉浸于天幕中太子扶苏那声“李师”所带来的莫名悸动之中。
不知为何,当他听到那声呼唤时,脊背竟隐隐发热,仿佛某种潜在的危机被悄然化解了一般。
蒙恬与蒙毅兄弟望着天幕上的太子扶苏,又偷偷瞄了一眼不远处的长公子扶苏,不禁微微摇头。
没有比较,便看不出差距;一旦比较,便知天差地别。
天幕上的太子扶苏显然早在一开始便明白,身为储君,当如何拉拢、稳固朝中对自己地位有助力的势力。
而长公子扶苏呢?
在文臣之中,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皆为朝中贵族之首,却从未见扶苏与他们有过亲近往来。
至于法家代表的廷尉李斯,扶苏不仅未有亲近之举,反倒多次上书,指责其执法严苛。
说得直白些,便是已与李斯产生嫌隙。
须知,扶苏至今仍只是长公子,尚未正式被立为太子,却已与始皇帝极为倚重的廷尉生出矛盾,这般行事,实在令人费解。
更何况李斯其人,本就不是那种宽宏大量之人。
如此与之交恶,难道是嫌自己成为太子太过顺利,故意给自己添些阻碍?
至于武将一脉,若说有谁能担纲主将,当以他们蒙家与王家为首。
然而无论是蒙氏,还是王氏,皆未见扶苏主动亲近往来。
反倒是他一味亲近儒门博士,言行举止皆染儒风。
若非蒙恬、蒙毅尚知君臣之分,不敢妄加干涉,
恐怕真会一把拉住扶苏,摇一摇他那颗脑袋,看看里面装的,到底是博士们灌的儒家之水,还是身为储君应有的谋略与识人之明!
他们兄弟只想问一句:
可知真正能决定你是否能成为秦国太子、乃至秦国之主的,是谁?
诚然,最终决定权在始皇帝手中,无人可代。
但除始皇帝之外,
若有谁能在立储一事上产生影响,那便是他们文臣武将中最具分量的四大派系。
这四大派系,才是真正有资格、有能力,在始皇帝考虑立储之时,提出建议的重臣。
一旦他们谏言,即便始皇帝亦需斟酌再三。
当然,他们虽有此资历,
但身为臣子,尤其是深谙进退之道的臣子,
自知在立储这等大事上,不宜轻言,更不可妄议,否则反而可能招致祸端。
毕竟,有时候一个人虽然拥有发言的资格,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意表达意见。
即便他们四大派系的重要臣子没有直接参与立储一事的讨论,
但在真正决定太子人选时,始皇帝也势必会顾及这四大派系对新储君的态度。
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始皇帝不可能将太子之位交给一个与四大派系毫无渊源、不被他们认可的公子。
否则,若新太子无法获得这些文臣武将的全力支持,他又怎能稳固自己的储君之位呢?
答案是否定的——他坐不稳。
因此,始皇帝迟迟未立长公子扶苏为太子,除了扶苏本人的表现未能完全符合始皇的期望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扶苏尚未获得四大派系中哪怕一两个派系的坚定支持。
要成为秦国的储君,未必需要四大派系全部支持,但至少要获得其中一到两个派系的鼎力拥护,
如此,待其将来继位为帝时,才能借助这些力量,拉拢一方、压制一方,最终实现对整个朝堂的掌控。
然而,扶苏这些年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与四大派系的关系日益疏远。
在原本的历史中,始皇帝察觉扶苏始终未主动争取这些派系的支持后,便干脆将他派往上郡,由蒙恬统领的军中担任监军。
这一举措,一方面源于始皇当时被扶苏直言劝谏所激怒;
另一方面,也是有意将扶苏与蒙氏这一军事势力强行捆绑在一起。
喜欢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