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溪的用水者协会,在伊拉设计的“信用积分”体系加持下,也开始显现效果。
那个在第一次清淤中“耍滑”的下游生产队,在新的用水周期开始时,发现他们分配到的用水配额比其他守约的生产队少了百分之十。协会依据章程明确告知,这是因为他们上轮清淤任务完成度不足,信用积分被扣减所致。
一开始,该生产队队长还愤愤不平,跑到公社找何书记闹。何书记拿出协会的章程和记录,白纸黑字,有据可查。伊拉之前建议的“将用水与信用、其他资源分配挂钩”的策略起了作用。想到不仅用水受影响,年底评优、甚至未来可能的其他好处都可能因此打折扣,队长悻悻地回去了。
第二轮渠道维护时,这个生产队再也不敢怠慢,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主动多清理了一段淤塞较重的渠道,希望能挽回信用分。
何书记高兴地给伊拉写信汇报:“伊拉同志,你这‘信用积分’的法子真管用!比我们磨破嘴皮子讲道理管用多了!现在各队都盯着自己的积分呢,生怕落后!”
白沙溪的经验证明,在乡村治理中,引入恰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引导人们的行为,促进合作规范的形成。
就在伊拉忙于应对各种具体挑战时,她收到了来自省城陈默的信。随信寄来的,还有几本最新的农业科技期刊和一本他托人找到的、关于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编译资料。
陈默在信里写道,他回到省城后,将在石头坪的见闻和与伊拉的交流思考,整理成了一份内部报告,引起了单位一些同事对“地质学与农业环境”交叉研究的兴趣。他还提到,在省图书馆看到了伊拉那篇省报报道的转载,很是为她高兴。
“……你所践行的‘因地制宜’、‘系统思维’,在我看来,其意义远超农业本身,是一种普适的科学发展之道。望你在忙碌之余,善自珍摄。附上一些近期看到的资料,或对你有所启发。”
陈默的信和资料,如同及时雨。那本国外生态农业的编译资料,虽然内容有限,却为伊拉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她看到了更广阔领域的相关实践和理论,比如“有机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概念。这些内容与系统知识库中的某些模块相互印证,激发了她的新思考。
她开始在自己的《技术手册》中,增加“生态防治”、“土壤有机质提升”等新章节,并计划在第二批推广单位中,引入更多的生态元素。
同时,陈默持续的、精神层面的理解与支持,让她感到自己并非孤军奋战。那种跨越空间的、基于共同志趣的共鸣,让她内心充满了力量。她提笔回信,这次不再仅仅谈论工作,更多地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困惑以及从他所寄资料中获得的启发。信末,她写道:“知音难觅,谢谢你的资料与懂得。”
夏去秋来,伊拉主导的生态农业推广工作在磕磕绊绊中稳步前行。第一批试点公社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活的教材;第二批重点推广单位也选定了两个公社,开始了前期规划和人员培训;技术服务队在王学庆的带领下,已经能够独立承担起基础的技术讲解和指导任务;《生态农业实用技术手册》初稿完成,进入了修改校对阶段。
伊拉本人,则在处理无数具体事务和应对各种挑战中,变得更加沉稳、干练。她不再仅仅是那个依靠系统提供方案的“穿越者”,而是真正成长为一名能够统筹全局、洞察本质、解决复杂问题的优秀基层科技工作者和项目领导者。
喜欢穿成六岁傻崽后我靠系统带飞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穿成六岁傻崽后我靠系统带飞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