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的玻璃幕墙把晨光折射成碎金,吴梦琪站在 “时光里” 咖啡厅门口深吸了口气。鎏金招牌在阳光下泛着暖光,旋转门转出咖啡与焦糖混合的香气,像只温柔的手轻轻托住她紧绷的肩。她下意识摸了摸帆布包 —— 里面的方案封皮被体温焐得温热,那幅李子坝轻轨穿楼的插画在晨光里微微发亮。
咖啡厅里流淌着手风琴版的《嘉陵江上》,黑白格地砖映着穹顶的水晶灯,碎成满地摇晃的光斑。陈总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指间的钢笔在皮质笔记本上轻点,江景透过落地窗漫进来,在他鬓角的白发上镀了层银边。
“陈总早。” 吴梦琪把方案放在桌上时,金属搭扣轻轻撞出声响。她特意选了背对着门口的座位,这样张哥如果碰巧路过,不会一眼认出陈总 —— 李姐教的 “安全距离法则”,她记在笔记本的第一页。
陈总抬眼的瞬间,目光扫过方案封面的插画,眉头几不可察地动了动。“鼎盛的年轻人都像你这样,带着画笔谈生意?” 他的语气听不出喜怒,钢笔却在笔记本上停住了,指腹摩挲着纸页边缘。
吴梦琪解开红丝带的动作很稳,咖啡师拉花的奶泡在瓷杯里转成漩涡,她的声音混着杯碟碰撞声一起落下:“这不是普通的插画。” 她翻开第一页,把李子坝轻轨的工程图与方案并排放好,“您看轨道与楼宇的间隙 —— 和我们密封材料的伸缩系数完全吻合。”
陈总的钢笔突然在 “减震节点” 四个字上顿了顿。吴梦琪注意到他笔记本上画着些奇怪的符号,像极了古籍修复室的书架结构图。阳光从江面爬进来,在方案上投下窗格的影子,恰好框住她用荧光笔标注的 “防潮测试数据”。
“72 小时浸泡无变形?” 陈总突然开口,指尖点在数据栏边缘,“去年梅雨季,图书馆南边那排书架,三天就潮得能攥出水。” 他的指甲修剪得整齐,却在纸页上留下浅浅的压痕,像在克制某种情绪。
吴梦琪把手机里的照片调出来 —— 那是她周末在图书馆后院拍的墙缝,劣质密封胶开裂成蛛网。“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方案里加了‘二次密封工艺’。” 她指尖划过示意图,“就像重庆老房子的‘双墙设计’,外墙挡雨,内墙透气。”
咖啡师送来提拉米苏时,陈总的目光停在方案第 17 页。那里贴着片从湖广会馆捡的榫卯结构图,吴梦琪用红笔在旁边写:“现代材料的弹性模量,对应传统工艺的‘留伸缩缝’智慧。” 陈总的喉结轻轻动了下,端起咖啡杯的手微微倾斜,褐色的液体在杯壁画出弧线。
“小吴是重庆人?” 陈总突然问。他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勾勒出个吊脚楼的轮廓,笔尖悬在 “洪崖洞” 三个字上方。
“是的,重庆渝北的。” 吴梦琪搅动着咖啡里的方糖,“大学在重庆大学主修建筑学,辅修新闻学,毕业论文写的是《轻轨穿楼对周边建筑的影响》。” 她故意顿了顿,看着陈总的睫毛颤了颤,“当时参考了不少您发表的论文。”
陈总推开笔记本的动作带着笑意:“所以你知道图书馆的书架为什么要朝东南向?” 他身体前倾时,窗玻璃映出对岸朝天门的轮廓,“老祖宗的‘坐北朝南’在山城行不通 —— 得顺着江风走。”
吴梦琪翻开方案的 “特殊场景设计” 部分,那里贴着张她手绘的风向图:“所以我把西侧书架的密封材料加厚了 0.3 毫米。” 她指尖点在标注线末端,“就像磁器口老茶馆的竹编窗,既能挡风又不闷。”
邻桌的客人在聊洪崖洞的灯光改造,陈总突然合起方案:“说说看,你怎么理解‘建筑的呼吸’?” 他的拇指摩挲着咖啡杯耳,那里有道浅疤,像被图纸边缘划的。
吴梦琪想起李姐给的古籍修复资料,突然指着窗外:“您看解放碑的钟楼 ——” 正午的钟声刚好敲响,惊飞了檐下的鸽子,“它的砖石缝里填着桐油和糯米灰浆,既防水又透气。我们的材料里加了纳米级透气孔,原理和这个一样。”
陈总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了行字,推过来时吴梦琪看清了:“防潮≠密不透风”。字迹力透纸背,和方案上她写的批注惊人地相似。阳光突然穿过云层,在两行字上同时投下光斑,像道无形的桥梁。
“你知道我为什么坚持用复合型材料吗?” 陈总突然问。他从公文包拿出本泛黄的相册,翻开的那页是李子坝轻轨刚通车时的照片,“轨道与楼宇之间的缓冲带,用的是汽车减震技术改造的 —— 跨界融合才有惊喜。”
吴梦琪立刻翻开方案的附录,那里贴着她熬夜做的材料成分表:“我们把航空密封技术和传统桐油工艺结合了。” 她指着配比栏,“就像重庆火锅,牛油打底才够味,清油增香才不腻。”
陈总笑出声时,咖啡杯里的涟漪晃碎了他的倒影。“上周有人跟我说,鼎盛的材料只能用于普通办公楼。” 他的目光扫过方案上的防火等级检测报告,“看来是我低估你们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庆美女销售的麻辣逆袭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庆美女销售的麻辣逆袭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