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傍晚的办公室渐渐空了,最后离开的同事关掉了大半顶灯,只剩吴梦琪头顶的日光灯管还亮着,在格子间投下片惨白的光晕。她把陈总公司的资料铺满整张办公桌,图书馆的结构图、密封材料的检测报告、轻轨穿楼的工程图纸像幅拼图,在桌面上慢慢展开。
张哥收拾东西的动静格外响,皮鞋跟敲击地面的声音从过道那头传过来。他路过吴梦琪工位时,故意把公文包往桌上一放,金属锁扣撞出的脆响惊得她手一抖,咖啡洒在图书馆的平面图上,褐色的液体顺着 “古籍修复室” 的标注蜿蜒流淌。
“小吴还加班呢?” 张哥的金丝眼镜反射着灯光,看不清眼底的情绪,“陈总那个项目,我劝你还是别费劲了 —— 他们要的材料规格,咱们公司根本达不到。”
吴梦琪攥着纸巾的手指关节发白,咖啡渍在图纸上晕成朵难看的花。她想起李姐笔记本里的话:“越是有人泼冷水,越要把火燃得更旺。” 便低头用修正液仔细涂抹污渍,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像在无声地反驳。
张哥嗤笑一声转身离开,电梯到达的提示音透过玻璃门飘进来。吴梦琪盯着桌面上的资料,突然发现古籍修复室的位置正好对着李子坝轻轨站 —— 陈总设计的书架,会不会也考虑了减震需求?
她猛地拉开抽屉,翻出李姐给的密封材料手册。在 “特殊场景应用” 那页,果然看到用红笔标注的:“图书馆古籍区建议使用复合型减震密封材料,兼顾防潮与抗震。” 手册边缘还粘着片干枯的三角梅,是从李子坝轨道缝里摘的。
窗外的天色彻底暗了,写字楼的灯光像片倒悬的星海。吴梦琪打开电脑,在搜索栏里输入 “李子坝轻轨减震技术”,屏幕上跳出的论文标题让她眼睛一亮 ——《建筑与轨道交通的协同减震设计》,作者栏里赫然写着 “陈建国”。
晚上九点的轻轨站,吴梦琪抱着资料袋挤在人群里。帆布包的带子勒得肩膀生疼,里面的图书馆结构图边角已经被汗水浸得发皱。站台的广告牌循环播放着洪崖洞的夜景,吊脚楼的灯火在玻璃幕墙上明明灭灭,像她此刻起伏的心绪。
出租屋的台灯的灯管接触不良,忽明忽暗的光线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吴梦琪把资料摊在折叠桌上,泡面桶当镇纸压住图纸,香肠在热水里慢慢舒展,香气混着打印纸的油墨味弥漫开来。
她翻开陈建国发表的论文,泛黄的页面上满是批注。在 “减震节点设计” 那部分,陈总用蓝笔写着:“最好的连接,是既保持独立,又相互支撑。” 这句话下面,还画了个轨道与楼房的示意图,和她白天在李子坝拍的照片惊人地相似。
“原来如此。” 吴梦琪抓起笔,在方案草稿上画了个新的结构图 —— 把密封材料设计成 “轨道式”,既贴合书架的木质结构,又留有微小的伸缩缝,就像李子坝轻轨与居民楼的相处模式。
泡面早就凉透了,汤面上结着层白油。吴梦琪浑然不觉,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屏幕上的方案在一次次修改中逐渐清晰:从 “材料参数表” 变成 “图书馆防护系统解决方案”,从枯燥的检测数据,到结合建筑美学的详细说明。
凌晨一点的窗外,轻轨最后一班列车驶过,轰隆声震得窗户微微发颤。吴梦琪揉着发酸的肩膀站起来,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画满了三张 A3 纸的草图 —— 有把密封材料比作轨道减震垫的示意图,也有用重庆老巷青石板缝来解释伸缩原理的插画。
她突然想起李姐说的 “用客户的语言说话”,便找出马克笔,在方案封面画了幅简笔画:李子坝的轻轨穿楼而过,楼房的墙缝里,填满了鼎盛商贸的密封材料。画完才发现,指尖的泡面油蹭在了纸上,留下几个小小的指纹。
周六清晨的图书馆,吴梦琪假装游客混在参观队伍里。穿深蓝色工装的保洁阿姨正在擦拭书架,她手里的抹布顺着书架缝隙来回移动,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古籍。
“这些架子娇贵得很。” 阿姨操着浓重的重庆方言,手里的抹布在第七排书架前停住,“去年梅雨季,南边那排就因为返潮,几本老书都发霉了。”
吴梦琪的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铅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响。她绕到书架背面,果然看到墙缝里塞着些劣质的密封胶,已经开裂发黄,像道难看的伤疤。
“陈总为这事儿发了好大火。” 保安大爷提着热水瓶经过,搪瓷杯盖碰撞的脆响在安静的阅览室里格外清晰,“他亲自带着人抠了三天,把所有开裂的胶都换成了新的。”
吴梦琪摸着墙缝里残存的胶块,突然明白陈总为什么对材料要求严苛。这些书架不仅是放书的家具,更是守护岁月的堡垒 —— 就像重庆的老城墙,砖缝里的糯米灰浆,才是历经百年不倒的秘诀。
她掏出手机给李姐发消息,屏幕上的光斑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李姐几乎是秒回:“我这儿有 2018 年图书馆受潮的新闻报道,一会儿发你 —— 重点突出我们材料的防潮指数。” 后面跟着个加油的表情,像颗小小的太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庆美女销售的麻辣逆袭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庆美女销售的麻辣逆袭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