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谧的静虚谷,晨曦初破,阳光如细密的金纱,穿过繁茂枝叶的缝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露珠在草尖上闪烁,宛如晶莹的玉珠。紫萱早早来到溪边,她身着一袭淡蓝色的布衫,衣袂随风轻轻飘动。手中那本承载着千年智慧的《黄帝内经》,被她小心翼翼地翻开,放置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她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望向潺潺流淌的溪水,思绪却早已飘向即将开始的医道学习。
溪边的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与溪水低语。紫萱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心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每一次与岐伯的交流,都如同开启一扇通往医道深处的大门,让她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感悟。
不久,岐伯的身影出现在蜿蜒曲折的小径上。他步伐稳健,身姿挺拔,一袭素色长袍随风飘动,宛如仙人临世。他的脸上带着温和的微笑,眼神中透着深邃的智慧,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着无尽的学识与经验。“紫萱。”岐伯的声音温和而醇厚,在山谷中悠悠回荡,如同古老的钟声,唤醒了紫萱的思绪,“今日,我们一同深入探究《黄帝内经》里关于真脏脉象、胃气以及诊疗的关键要点,这些知识对于医道修行至关重要。”
紫萱连忙起身,动作轻盈而迅速,她双手交叠,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炽热渴望,那光芒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先生,弟子已经迫不及待了。之前所学让我对医道的理解愈发深刻,如今更期待聆听先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讲解。”
岐伯微微点头,在紫萱身旁缓缓坐下。他的目光望向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山峦在晨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紫萱,我们先来了解真脏脉象。”岐伯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肾脏的真脏脉至时,脉象搏击有力,那种触感,就如同触摸一根紧绷到极致的绳索,每一下跳动都带着生硬的力量,又似用手指弹击坚硬无比的石头,毫无柔和之感。此时,患者的面部会呈现出黑黄之色,这颜色暗沉而毫无生气,就像被乌云遮蔽的天空,毫无光泽可言。而毫毛,也变得干枯焦脆,仿佛深秋里失去水分的枯草,轻轻一碰就可能折断。这样的状态,预示着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再看脾脏的真脏脉。”岐伯微微停顿,继续说道,“当脾脏的真脏脉至时,脉象软弱无力,节奏紊乱,快慢不均,仿佛是一首失去韵律的乐章,杂乱无章。面部则显现出黄中带青的颜色,这种颜色的交织,就像是一幅被打翻颜料盘的画作,毫无美感与润泽。毫毛同样焦枯,这是脾脏真气衰败的显着表现,见到这样的脉象,也意味着生命垂危。大凡见到五脏的真脏脉,皆是不治的死候。这是因为真脏脉的出现,表明五脏真气已严重衰败,就像一座根基动摇的大厦,再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五脏的营养,皆依赖于胃中水谷的精微。”岐伯接着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生命奥秘的深刻洞察,“所以,胃是五脏的根本。就如同大树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大树才能枝繁叶茂。五脏的脏脉之气,无法自行到达手太阴寸口,必须借助胃气的输布,才能在寸口显现。当五脏之气在其所主的时令,正常地出现在手太阴寸口时,就表明胃气充足,人体的气血运行顺畅,就像河流在河道中平稳流淌。”
“然而,若邪气过盛,必然会使精气衰弱。”岐伯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当病气严重时,胃气就无法与五脏之气一同到达手太阴。此时,某一脏的真脏脉象便会单独出现,且时隐时现,就像在黑暗中闪烁的微弱烛光,随时可能熄灭。这是邪气战胜了正气,正气受损的表现,所以预示着死亡。这就好比一个国家,当外敌入侵且过于强大时,内部的秩序就会被打乱,国家的根基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岐伯的双眸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那坚定的目光犹如穿透迷雾的火炬,照亮了医学真理的道路。此刻,他的表情严肃且认真,每一丝细微的变化都流露出对医道传承的执着和专注,仿佛正在向世人传授着关乎生死的核心要诀。
“诸位,请听我细细道来这治病的法则。”岐伯缓声说道,声音沉稳有力,如同一曲古老的乐章在众人耳边奏响。“但凡欲医治病患,首要之举乃是详尽地诊察其形体与神色之间是否相互匹配、协调一致。须知,人之形体恰似一座屋宇的外在架构,支撑起生命的轮廓;而神色,则宛如屋内的精雅装饰,彰显出内在精神的风貌。唯有当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时,方如那完美无缺的房舍一般,此乃可施救治之病症。试举一例,若一人身形矫健、孔武有力,同时神色红润、光彩照人,这般情形便足以表明其体内正气充盈,元气满满。如此一来,即便遭遇病魔侵袭,亦能凭借自身强大的抵抗力与恢复力,使病情得以更轻松地被治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