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砚与华清延精心拟定的、以洒扫街道和设立跑腿行来安置流民的章程,很快便被正式提上了朝堂议事日程。
果不其然,此议一出,立刻遭到了以大皇子、二皇子为首的一派官员的强烈反对。
二皇子玉晨率先发难,他出列躬身,言辞看似恳切,实则充满质疑:
“父皇,儿臣以为,瑞王殿下此议虽出于仁心,却未免过于理想化了。如今国库虽不算空虚,但亦非充盈,骤然要拨款修建十余处所谓的‘洒扫驿站’以供流民居住,还需长期支付数百人的工钱米粮,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持续性的开销!岂不是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大皇子玉明紧随其后,语气更为尖锐:
“三弟久离京城,或许不知。流民之所以为流民,多因懒惰成性或习性不良。朝廷出资供养他们,他们未必感恩,反而可能滋生惰性,甚至聚众闹事。依儿臣看,开设粥棚施以救济已是仁至义尽,何必多此一举,反添负担?”
他们麾下的党羽也纷纷附和,言辞无非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恐生事端”云云。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朝堂上出现了许多沉默和犹豫的面孔。
尤其是一些居住在繁华街区,特别是朱雀大街附近的官员。
他们每日上下朝,深受街道脏乱、异味扰人之苦,家中女眷更是抱怨连连。
瑞王此议,于公于私,都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大烦恼。
他们内心其实是支持的。
可是,迫于大皇子、二皇子一党的威势,若此刻站出来明确支持瑞王,无疑会被打上“背叛”的标签,日后在朝中必将举步维艰。
因此,他们只能选择沉默,目光躲闪,不敢与玉砚或两位皇子任何一方对视,心中却是焦虑不已。
龙椅上的皇帝玉衡将台下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心中明镜似的。
他并未立刻表态,而是仔细询问了玉砚具体的实施方案、预算以及后续的管理细则。
玉砚早有准备,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地一一作答,其计划之周密,考虑之详尽,远超众人想象。
退朝之后,皇帝竟罕见地私下召见了玉砚。
在御书房内,皇帝屏退左右,看着眼前这个愈发沉稳干练的儿子,眼中满是赞赏与骄傲:
“砚儿,今日朝堂之上,委屈你了。”
玉砚忙道:
“儿臣不敢。诸位大人所虑,亦有其道理。”
皇帝摆摆手,语气坚定:
“他们的道理,无非是党争私利,罔顾民生实事!朕却觉得你此法极好!既解流民之苦,又净京城之貌,更能防病防灾,长远来看,省下的医药钱、维稳钱,远比投入的多!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良策!”
他走到玉砚身边,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炯炯:“你放心大胆地去干!即便朝堂上一时阻力重重,父皇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一应所需银钱、人手、地皮,朕都会给你最便利的支持!谁敢暗中使绊子,朕绝不轻饶!”
得到父皇如此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玉砚心中暖流激荡,眼眶微热,郑重跪下:“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
其实玉砚每月总会寻机悄悄进宫两三次,有时是与父皇商讨进展,有时则是单纯陪伴父皇母后用膳。
帝后二人对这个失而复得、又如此争气的儿子疼爱有加,一家人其乐融融,感情日益深厚。
有了皇帝的鼎力支持,一切障碍都如同冰雪遇阳般消融。
计划得以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
很快,京城十二条主街的街尾或巷口,相继立起了一座座规制统一、简洁却牢固的“洒扫驿站”。
驿站虽不算豪华,却遮风避雨,内设通铺、灶台,足以让负责该路段洒扫的流民们有了一个安稳的落脚之所。
被筛选出来的流民们换上了统一的号服,每日清晨、午后、宵禁后,分段负责清扫街道、收集垃圾、泼水除尘。
他们有了稳定的活计、固定的居所和能糊口的收入,脸上不再是麻木与绝望,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干活格外卖力。
仅仅实行了半旬五天,效果便立竿见影。原本时常可见垃圾污水的街道变得干干净净,积雪被及时清扫堆拢,以往扰人的异味也几乎消失不见。
整个京城的面貌焕然一新,显得格外亮堂整洁。
就连太医院也上报,称近日因环境卫生问题引发的腹泻等小疾就诊人数显着下降。
百姓们交口称赞,那些原本沉默的官员们也暗自松了口气,心中对瑞王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大皇子、二皇子一党虽心中不忿,但眼见事实胜于雄辩,陛下又态度坚决,一时也只得暂时偃旗息鼓。
玉砚站在焕然一新的朱雀大街上,看着井然有序的洒扫队伍和洁净的街道,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与动力。
可初雪消融,原本被洁白覆盖的污秽便无所遁形。
计划推行到第六日,问题如同蛰伏的寒虫,在暖阳稍露头时便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娇气殿下卿卿如晤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娇气殿下卿卿如晤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