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务科的“生意”如火如荼,小金库日渐充盈,宋梅生腰板更硬的同时,心底那份真正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也愈发强烈。资金只是工具,如何将这些工具转化为对抗敌人的武器,才是关键。与安娜的会面,打开了通往苏联渠道的可能,但真正要将物资送出去,还需要一个安全可靠的运输环节。这个机会,随着警察局一年一度的“冬季特需物资储备”计划的启动,悄然降临。
这项计划主要是为警察局及其下属单位采购储备过冬的煤炭、粮食、被服等大宗物资。按照惯例,这些物资会分批通过铁路和水路(松花江尚未完全封冻时)运抵哈尔滨,在指定的码头仓库进行集中验收,然后再分发下去。而负责协调验收和临时保管的,正是总务科。
宋梅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绝佳的机会。在制定采购和运输方案时,他特意提出,为了“便于管理、防止损耗”,建议将各分局的部分重要但不便长途运输的“特殊办公器材”也一并纳入这次大宗运输,使用警察局自有的、带有封条的“特殊货箱”进行装运,由总务科派专人随车押运至码头仓库,统一看管,再随冬季物资一起分发下去。
这个提议合情合理,局长赵德明大笔一挥就批准了。于是,十几个贴着“警察总局总务科 - 特殊器材 - 严查擅动”封条的沉重木箱,便混在堆积如山的煤块、粮包中间,静静地堆放在了道外三号码头的三号仓库里。
这天下午,寒风凛冽,宋梅生带着王股长和另外两名心腹科员,亲自来到三号码头进行“入库核查”。码头上人来人往,苦力们喊着号子装卸货物,日本宪兵和伪满警察混合的巡逻队不时走过,空气中弥漫着煤灰、河水腥味和紧张的气息。
“动作都麻利点!清点清楚,做好登记!这批东西可是关乎全局弟兄们过冬,出了岔子,唯你们是问!”宋梅生穿着一件厚厚的警用棉大衣,围着围巾,双手插在口袋里,对着王股长几人呵斥着,俨然一副尽职尽责的科长模样。
“是是是,科长您放心,保证一个米粒都错不了!”王股长点头哈腰,手里捧着登记簿,指挥两个科员去清点煤堆和粮垛的数量,自己则亦步亦趋地跟着宋梅生,走向仓库角落里那堆贴着封条的木箱。
“科长,这些‘特殊器材’……要不要也开箱验看一下?”王股长小声问道,眼神里带着点好奇。他只知道里面装的是各分局报上来的“重要器材”,具体是啥,宋梅生没说,他也没敢多问。
宋梅生瞪了他一眼,压低声音:“验看什么?封条都好好的!这里面指不定是哪个分局的精密仪器或者机密文件,是你我能随便看的?做好数量核对和外观检查就行了!记住,这些东西,在分发之前,就堆在这儿,谁也不准动!”
“明白!明白!”王股长缩了缩脖子,赶紧在登记簿上“特殊货箱 - 十二件 - 封条完好”那一栏打了个勾。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旧棉袄、点头哈腰的码头管事凑了过来,递上烟卷:“宋科长,您亲自来督察辛苦了!这点小意思……”他手里还提着一个小布包,看样子是些干货。
宋梅生摆摆手,没接烟,语气冷淡但不算严厉:“老孙头,少来这套。把仓库给我看紧了,这批物资要是少了一星半点,我唯你是问!”
“不敢不敢!宋科长放心,我这仓库,连只耗子都别想偷溜进来!”老孙头拍着胸脯保证。
“最好如此。”宋梅生不再理他,目光似乎随意地扫过整个仓库,尤其是在通风口、窗户以及货物堆放的间隙等处多停留了几秒,仿佛在检查安全措施。王股长和老孙头都以为科长在例行公事,只有宋梅生自己知道,他是在观察仓库的结构、警卫的换岗规律以及可能的监控盲点。
确认一切正常后,宋梅生对王股长吩咐道:“你们在这儿盯着,把数量核对清楚,我去码头办公处找一下运输调度,问问下一批物资什么时候到,别耽误了船期。”
“科长您忙,这儿有我们呢!”王股长巴不得表现。
宋梅生独自一人走向码头边缘那排低矮的办公平房。他当然不是真的去找什么运输调度,而是需要找一个公共电话亭。在一个僻静的角落,他确认左右无人,迅速投币,拨通了一个记忆中安娜留下的号码。电话只响了两声就被接起,对面是一个低沉的男声(不是安娜)。
“喂?”
“找谢廖沙先生。”宋梅生用俄语说出暗号。
“……他不在。你有什么事?”对方停顿了一下,回应道。
“之前谈的那批‘五金工具’,样品应该已经收到了。第一批货,放在三号码头,三号仓库,东侧角落,贴着警察局封条的松木箱里。编号是七号和九号。明天日落时分,会有一艘‘松花江号’货船靠岸卸货,那是机会。”宋梅生语速很快,但清晰。
“知道了。价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谍战:暗夜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谍战:暗夜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