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里的光线是经过反复调试的,柔和得像一层薄纱,轻轻覆在那些历经时光沉淀的古绣作品上。苏曼卿站在一幅“云纹缠枝莲”湘绣前,指尖几乎要触碰到绣面,却又在最后一寸停下——那针尖起落间勾勒的云卷云舒,是她祖父留下的技法,如今在她和顾星晚的手里,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场名为“针丝叙旧”的古绣展览会,已经是苏曼卿与顾星晚合作的第三场。前两场在本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这一场,他们特意加入了“古绣与当代生活”的主题,将苏绣的细腻、蜀绣的华丽、粤绣的明快与现代装置艺术结合,甚至在展厅一角设置了互动区,让观众能亲手触摸不同绣线的质感,了解盘金绣、打籽绣的基础针法。此刻,互动区围了不少年轻人,顾星晚正拿着一根绣花针,耐心地教一个小姑娘如何起针,阳光透过展厅高处的玻璃窗落在她身上,让她身上那件素色棉麻衫都染上了几分暖意。
苏曼卿看着这一幕,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她和顾星晚,一个出身刺绣世家,自幼浸淫在古绣的世界里,对每一种针法、每一种丝线的特性都了如指掌;一个则是科班出身的现代设计师,对空间美学、当代审美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两年前,两人在一次非遗保护论坛上相识,聊起古绣的现状,都忍不住惋惜——太多精湛的技法被淹没在时光里,年轻人对古绣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老古董”“只适合收藏”的层面。
“我们能不能做一点不一样的?”当时顾星晚眼睛亮闪闪地看着她,“让古绣走出博物馆,走进普通人的生活,甚至走向国际?”
这句话,恰好戳中了苏曼卿心底最深处的渴望。于是,“卿晚工作室”应运而生,取两人名字中的各一个字,也暗含着“以卿之手,绣晚来风华”的寓意。这三场展览会,便是她们向世界发出的信号——古绣,从来都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可以生长、可以融合的艺术。
展厅里人来人往,有穿着旗袍的老太太,戴着老花镜仔细端详每一幅作品的针法;有背着相机的摄影爱好者,试图捕捉针丝间流转的光影;也有不少时尚圈的人士,对着那些融入了古绣元素的现代服饰低声讨论。苏曼卿一一应酬着,解答着大家的疑问,额头上渐渐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就在这时,一个略带沙哑的女声从身后传来,带着明显的异国口音,却吐字清晰:“请问,这些古绣作品的主理人是哪位?”
苏曼卿转过身,看到一位穿着剪裁利落的黑色西装的女士。她约莫四十多岁,一头深棕色的短发打理得一丝不苟,眉眼间透着一股专业而锐利的气场,手腕上戴着一块设计简约的银表,手指上没有任何饰品,只在虎口处有一道浅浅的疤痕,像是常年与针线打交道留下的。她的身边跟着一位年轻的翻译,正微笑着看向苏曼卿。
“您好,我是苏曼卿,卿晚工作室的主理人之一。”苏曼卿伸出手,“这位是我的合作伙伴,顾星晚。”
顾星晚也已经走了过来,脸上带着得体的微笑,与那位女士握了握手。
“我叫伊莎贝拉·罗西,来自意大利。”女士的目光掠过苏曼卿和顾星晚,最终落在不远处那套“青黛”系列服饰上——那是一件改良式的旗袍裙,领口和袖口用苏绣绣了疏疏落落的兰草,裙摆则用蜀绣的晕染技法,呈现出烟青色的渐变,腰间系着一根用打籽绣做成的腰带,古朴又不失时尚。“我是一名服装设计师,这次来中国,原本是为了参加上海的时装周,偶然间看到了你们展览会的宣传,便特意赶了过来。”
伊莎贝拉的语气很平淡,但苏曼卿能听出她话语中的认真。她从事古绣推广这么多年,接触过不少国内外的设计师,但像伊莎贝拉这样,一开口就直奔主题,目光又如此精准的,并不多见。
“伊莎贝拉女士,很荣幸您能光临我们的展览会。”顾星晚接过话头,“‘青黛’系列是我们这次的主打,融合了苏绣和蜀绣的技法,希望能打破大家对古绣的固有印象。”
“打破固有印象?”伊莎贝拉挑了挑眉,迈开脚步走向那套“青黛”,伸出手指,轻轻拂过裙摆上的绣面,动作轻柔得像是在触碰一件稀世珍宝,“不,你们不是在打破,而是在‘唤醒’。这些针法,我在巴黎的纺织博物馆里见过,被放在玻璃柜里,旁边标注着‘中国古代刺绣,十九世纪末失传’。可在这里,它们是活的,有呼吸,有温度,还能和现代的剪裁完美融合。”
苏曼卿的心猛地一震。她听过很多赞美,有夸针法精湛的,有夸设计新颖的,但从未有人说过,她们是在“唤醒”古绣。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心底某个一直被忽略的角落——她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传承和创新,更是让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技艺,重新拥有生命力,重新被世界看见。
“您过奖了。”苏曼卿的声音有些哽咽,连忙定了定神,“我们只是觉得,这么好的东西,不应该被遗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莹火虫下的星光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莹火虫下的星光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