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是面料的选择。传统老旗袍大多用真丝、缎面,虽然垂坠感好、质感高级,但容易勾丝、难打理,不适合日常穿。顾星晚跑了三趟面料市场,从几十种面料里挑出了两种:主体面料用的是真丝与棉混纺的布料,既有真丝的垂坠感和柔软度,又有棉的耐磨性,打理起来也方便;而可拆卸的袖子,她用了轻薄的乔其纱,比主体面料更飘逸,装上袖子后,走动时袖子会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多了几分灵动。
绣纹的设计,是顾星晚花心思最多的地方。传统老旗袍的绣纹大多是兰草、牡丹、仙鹤这些经典纹样,虽然好看,但对年轻姑娘来说,难免显得有些“老气”。她想设计一种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下审美的绣纹。那段时间,她每天下班都会去老巷里逛一逛,看巷墙上爬着的爬山虎,看老院子里开着的月季,看石板路上的青苔,把这些日常能见到的景致,一点点融进绣纹里。
最终确定的绣纹,是“藤蔓绕枝”的样式。她没有像传统绣法那样,把整个纹样绣得满满当当,而是只在旗袍的右侧腰腹处,绣了一小簇藤曼,藤曼的线条用的是传统的苏绣平针绣,细密流畅,而藤曼上的小花,用了更有立体感的打籽绣,每一朵小花都像一颗小小的珍珠,轻轻凸起在面料上。绣纹的颜色也选得很克制,用了浅青色的丝线,和藏青底色的面料搭配在一起,不张扬,却又能在不经意间吸引目光,既保留了传统刺绣的精致,又不会显得沉闷。
剪裁上,顾星晚坚持了老款旗袍“贴合曲线”的核心,但做了更人性化的调整。传统老旗袍的腰腹收缩很极致,能把腰身勒得很细,但对身材的包容度不高,而且长时间穿着会不舒服。她在腰腹处做了“隐形弹力收省”,在收省的缝隙里加了极细的弹力丝,既能保证旗袍穿在身上有明显的腰身,又能给腰腹留出一定的活动空间,哪怕是吃饱饭,也不会觉得紧绷。下摆的长度也做了调整,传统老旗袍的下摆大多及踝,走路时需要小心翼翼,她把下摆剪到了小腿中部,既保留了旗袍的优雅,又不会影响日常行走,哪怕是穿着它快走、上下楼梯,也完全没问题。
设计稿确定后,就到了最耗时的手工制作环节。顾星晚没有找工厂代工,而是决定自己动手,她总觉得,只有亲手把每一针每一线缝上去,才能真正把老款旗袍的魂,注入到新款设计里。
光是准备工具和材料,就花了她三天时间。盘扣要用的丝线,她挑了和面料同色系的藏青线,为了让琵琶扣更挺括,她在丝线里加了细棉线,每一颗琵琶扣都要先把线缠成线团,再一点点捏出琵琶的形状,然后用针线固定,一颗扣子要做将近一个小时,两颗扣子她足足做了半天。刺绣用的丝线,她选了苏绣专用的桑蚕丝线,这种线比普通丝线更细,绣出来的纹样更精致,但也更费眼睛,她每天只能绣两个小时,绣了整整一个星期,才把那簇“藤曼绕枝”绣好。
裁剪面料时,顾星晚更是不敢有丝毫马虎。她把混纺面料平铺在工作台,用画粉轻轻画出裁剪线,每一条线的长度、角度,都对照着设计稿反复确认。裁剪时,她特意放慢了速度,剪刀沿着画粉线慢慢移动,生怕剪歪一点,就浪费了整块面料。尤其是可拆卸袖子的衔接处,她特意把按扣的位置画得格外清晰,裁剪时留出了足够的余量,确保袖子装上后,能和旗袍主体完美贴合,看不到丝毫缝隙。
缝制的过程,更是对耐心的极大考验。老款旗袍的针脚讲究“藏而不露”,顾星晚也坚持用这种缝法,每一针都从面料的内侧扎进去,外侧只露出一点点针尖,缝好后,从外面几乎看不到针脚的痕迹。肩线的缝制是关键,她先把面料的毛边折进去,用手针轻轻固定,然后再用缝纫机慢慢缝,缝完后又用熨斗反复熨烫,直到肩线变得平整服帖,没有一丝褶皱。
隐形弹力收绳的缝制最麻烦,弹力丝太细,很容易缠在针头上,顾星晚每缝几针,就要停下来整理一下弹力丝,确保它能均匀地分布在收绳缝隙里。有一次,她缝到一半,弹力丝突然断了,她只能把缝好的线全部拆下来,重新穿线、缝制,光是拆线和重新缝制,就花了她两个小时。那天晚上,她坐在工作台前,看着拆下来的线头堆在桌面上,手指因为反复穿线变得有些僵硬,心里难免有些烦躁,但一想到这件旗袍最终穿在人身上的样子,又重新拿起了针线。
可拆卸袖子的按扣安装,也费了不少功夫。按扣分公扣和母扣,她需要先在旗袍主体和袖子上分别做好标记,确保每一颗公扣都能精准地扣在母扣上。安装时,她用手针把按扣一点点缝在面料上,每缝一针都要拉紧丝线,防止按扣松动。缝完后,她反复装拆了十几次,直到确认袖子装上去后不会晃动,拆下来时也不会费力,才终于放下了心。
制作过程中,顾星晚还遇到了一个小插曲。她在缝制下摆时,不小心把面料勾了一个小洞,虽然洞很小,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来,但她还是皱起了眉。她没有选择用丝线修补,因为修补的痕迹哪怕再淡,也会破坏面料的完整性。最后,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小洞的位置,绣了一朵小小的藤曼花,刚好把小洞遮住,而且这朵小花和腰腹处的绣纹呼应,反而让整个设计显得更完整、更有巧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莹火虫下的星光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莹火虫下的星光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