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展结束后,“钱塘潮韵”被送回了双面江南艺术中心,放在了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很多来参观的人,都会特意来看这件作品,听工作人员讲述它背后的故事——关于江南的雨、关于传统的手艺、关于一群设计师的坚持与创新。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站在展柜前,仰着头问:“妈妈,这个裙子好漂亮,是谁做的呀?我以后也想做这样的裙子。”妈妈蹲下来,指着展柜上的说明卡,轻声说:“是一群很厉害的设计师做的,他们用了很多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还加了新的想法,才做出这么漂亮的裙子。如果你喜欢,以后也可以学呀。”
顾星晚刚好路过,听到母女俩的对话,心里一阵触动。她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看着奶奶绣苏绣,心里埋下了喜欢设计的种子。现在,或许“钱塘潮韵”也能在这个小女孩心里,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等将来生根发芽,长出新的“江南”。
那天晚上,顾星晚在工作室里写下了一篇日记,里面写道:“做‘钱塘潮韵’的这二十天,是我职业生涯里最难忘的日子。我们曾为了裙摆的弧度争论,为了水墨的晕染焦虑,为了缂丝的针脚熬夜,但当看到它被那么多人喜欢,看到它能让更多人了解江南的传统工艺时,我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原来设计不只是画图和缝布,更是用手、用心、用温度,把文化的根,一点点扎进更多人的心里。以后,我想和林深、娜迪莎、陈砚生、周棠还有更多的人一起,继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织出更多属于江南的故事,织出更多有温度的设计。”
日记的最后,她附上了一张照片——那是他们在非遗展展馆前的合影,照片里的“钱塘潮韵”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像一片流动的钱塘潮,也像一段永远不会褪色的记忆。而在照片的边缘,还能看到一缕细细的金线,那是周棠不小心沾在镜头上的,像是给这段记忆,系上了一个温柔的结。
后来,双面江南艺术中心和光年设计室达成了长期合作,他们一起推出了“新江南系列”设计,每一件作品都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有苏绣与3D打印结合的旗袍,有缂丝与数码印花结合的披肩,还有提花与金属编织结合的手包。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走出了国门,在巴黎、米兰的设计展上展出,让更多人看到了江南文化的魅力,看到了传统工艺的新生。
而“钱塘潮韵”,作为这个系列的开篇之作,一直被放在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展厅里。每当有新的设计师来实习,顾星晚都会带着他们站在展柜前,讲述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关于雨、关于针、关于布,关于一群人对江南的热爱与坚守。她总会说:“好的设计,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手艺与心意的融合,是我们对文化最好的传承。”
有时候,林深也会来双面江南,和顾星晚一起坐在展厅的长椅上,看着“钱塘潮韵”。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裙摆上的织金暗纹依然闪亮,像钱塘江面上永远流动的潮水,也像他们心中永远不会熄灭的热情。“你说,我们以后还能做出比‘钱塘潮韵’更好的作品吗?”林深偶尔会这样问。顾星晚总会笑着回答:“当然能,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关于江南的故事要讲,还有很多传统的手艺要传承,还有很多心意要放进设计里。只要我们一直坚持,就一定能。”
窗外的雨,偶尔还会像当年那样,织成一片流动的翡翠。而展厅里的“钱塘潮韵”,则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见证着江南文化的传承与新生,见证着一群设计师用针丝博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织出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未来。
针丝博弈:裙摆上的江南与光年
展厅里的落地钟敲了三下,阳光斜斜地切过“钱塘潮韵”的展柜,将提花缎的深靛蓝分成两半——一半浸在暖光里,织金暗纹像被唤醒的鳞片,层层叠叠泛着光;另一半落在阴影中,缂丝水纹隐成淡淡的灰,倒添了几分烟雨朦胧。顾星晚正对着展柜做月度保养,指尖裹着软布,轻轻拂过玻璃表面,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又在跟你的‘老伙计’说话?”林深的声音带着笑意,手里拎着一个纸袋子,里面是刚买的桂花糕。他走到展柜旁,和顾星晚并肩站着,目光落在裙摆内侧那片苏绣残荷上,“上次非遗展结束后,有个法国设计师特意找我要‘钱塘潮韵’的工艺细节,说想在自己的系列里融入苏绣元素,你猜我怎么说?”
顾星晚接过桂花糕,掰了一块放进嘴里,清甜的桂花香在舌尖散开:“你肯定没直接给工艺图,而是让她先去苏州看看老织机。”
“果然瞒不过你。”林深笑着点头,“我跟她说,苏绣不是简单的针法,是得坐在绣绷前,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才能绣出那种软劲儿。她上个月真去了苏州,还发了张在老绣坊里学穿针的照片,说终于明白为什么‘钱塘潮韵’的毛边看着软,摸着手感却韧——原来每针都得带着气儿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莹火虫下的星光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莹火虫下的星光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