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当天,沙漠里一片热闹景象:艺术家们拿着画笔,在网格上勾勒出大的图案轮廓 —— 有的画着茁壮成长的梭梭苗,有的画着在沙漠上空飞翔的小鸟,有的画着孩子们在绿洲里玩耍的场景;青少年们则用鲜艳的环保颜料填充颜色,他们蹲在网格旁,小心翼翼地涂抹着,脸上沾满了颜料,却笑得格外灿烂。
来自云南乡村的 12 岁女孩小娟,是第一次来到沙漠。她在网格上画了一棵 “会结果的梭梭树”,树上结满了红色的果实,树下站着一个小女孩。“我希望沙漠里的梭梭树都能结果,这样治沙的叔叔阿姨就有水果吃了,” 小娟说,“我还要把这幅画的照片寄给同学们,让他们也知道,沙漠里也能有彩色的画。”
为了确保壁画创作不破坏沙漠生态,基金特意选用了环保颜料 —— 这些颜料以天然植物为原料,无毒无害,遇水后会慢慢降解,不会对沙漠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同时,颜料的颜色经过特殊调配,既能在沙漠的阳光下保持鲜艳,又能抵抗风沙的侵蚀,确保壁画能保存 1-2 年。
“我们在选择颜料时,做了很多次实验,” 项目负责人王老师说,“普通颜料含有化学物质,会伤害沙漠里的微生物,而环保颜料不仅安全,还能与沙漠环境融合。比如我们用的绿色颜料,原料是艾草,降解后还能为土壤提供少量养分,助力梭梭苗生长。”
经过一个月的创作,2000 平方米的治沙网格变成了 “沙漠壁画”—— 远远望去,彩色的图案在黄色的沙丘上格外显眼,像一片 “彩色的绿洲”;走近细看,每一幅小画都充满了童真与创意,传递着对绿色的渴望。这些壁画不仅成了沙漠里的 “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还让当地的治沙人备受鼓舞:“以前觉得治沙很枯燥,现在看到这些画,觉得沙漠也变得有生气了,我们的努力更有意义了。”
基金与《绿洲》片方、公益组织合作,发起 “每看一次《绿洲》,捐赠一棵梭梭苗” 活动 —— 观众每购买一张《绿洲》电影票,片方就会从票房收益中拿出 1 元钱,捐赠给基金,由基金联合公益组织购买梭梭苗,并组织人员种植在库布齐沙漠。
活动启动后,随着《绿洲》票房的攀升,捐赠的梭梭苗数量也不断增加。最终,片方共捐赠 20 万元,基金用这笔钱购买了 20 万棵梭梭苗(每棵梭梭苗 1 元钱)。这些梭梭苗均来自当地的育苗基地,经过精心培育,成活率可达 80% 以上。
为了确保梭梭苗的种植质量,基金还邀请了当地的治沙专家,对种植人员进行培训 —— 教他们如何选择种植地点,如何挖坑、放苗、填土、浇水,如何在种植后进行后期养护。“梭梭苗虽然耐旱,但种植时的细节很重要,比如坑的深度要刚好没过根系,浇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治沙专家张师傅说,“我们要确保每一棵捐赠的梭梭苗都能存活,不辜负观众的心意。”
种植当天,《绿洲》的主创团队(包括导演、主演)与 100 名观众代表,一起前往库布齐沙漠参与梭梭苗种植。清晨的沙漠还带着寒意,大家却热情高涨:有的拿着铁锹挖坑,有的小心翼翼地将梭梭苗放入坑中,有的负责填土,有的提着水桶浇水。
主演陈坤一边种树,一边与观众交流:“拍《绿洲》时,我跟着治沙人一起种过梭梭苗,知道这个过程有多辛苦。今天能和观众一起种树,感觉特别有意义。希望这些梭梭苗能茁壮成长,让沙漠多一片绿色。”
来自上海的观众代表李先生,带着 8 岁的儿子一起参与种植。“我和儿子都看了《绿洲》,儿子看完后说‘爸爸,我们也去沙漠种树吧’,所以这次看到招募观众代表,我立刻报名了,” 李先生说,“让孩子亲手种下一棵梭梭苗,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他理解环保的意义。”
经过一天的努力,20 万棵梭梭苗全部种植完成。在沙漠的阳光下,一排排嫩绿的梭梭苗整齐地排列着,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守护着沙漠边缘的土地。基金还为每一棵梭梭苗制作了 “专属二维码”,观众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自己捐赠的梭梭苗的种植地点、生长情况,实现 “公益可追溯”。
“治沙 + 艺术” 公益项目启动后,迅速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绿洲电影带动治沙公益# 话题阅读量破 25 亿,无数媒体对项目进行报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更是发文称赞,让这个源于中国的生态公益项目,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国内各大媒体纷纷对 “治沙 + 艺术” 项目进行报道,《人民日报》评价道:“‘晚星艺术基金’的‘治沙 + 艺术’项目,将艺术与生态公益完美结合,既用彩色壁画为沙漠增添了生机,又通过观影捐赠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治沙行动中。这种创新的公益模式,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推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