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长安繁华” 的戏份中,舞台上灯光璀璨,舞者身着唐代胡服,随着《长安忆》的节奏跳起胡旋舞,旋转的裙摆与舞台上的灯笼投影交相辉映;乐师们坐在舞台两侧,用唐代乐器现场演奏改编后的《长安忆》,琵琶的清脆、羯鼓的激昂与柳依依的歌声完美融合,仿佛将观众带回盛唐长安。“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现代歌曲 + 传统乐器 + 唐代乐舞’的组合,让观众感受到古风音乐的‘传统根脉’,” 柳依依说,“改编后的《长安忆》,不仅是一首歌,更像是一幅‘有声的唐代画卷’。”
如果说热门歌曲改编是 “借势而为”,那么为原创舞台剧《非遗之声》定制歌曲,则是林晚星团队 “深耕文化领域” 的尝试。《非遗之声》以 “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为主题,通过苏绣、古琴、皮影戏、剪纸等 10 项非遗技艺的故事,展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年轻一代的创新。团队为每一项非遗技艺创作一首定制歌曲,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录制,用传统乐器伴奏,让歌曲成为 “非遗技艺的声音载体”。
为苏绣创作的《绣影》,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陈慧珍参与制作。创作初期,林晚星团队特意前往苏州,跟随陈慧珍学习苏绣的基本针法,观察她如何用丝线在绸缎上勾勒图案。“陈老师说,苏绣最讲究‘细’,一根丝线能分成几十股,绣出来的图案才能栩栩如生,” 作词人文雅说,“我们希望《绣影》的歌词能像苏绣一样‘细腻’,旋律能像丝线一样‘绵长’。”
《绣影》的歌词以苏绣传承人的视角展开,“一针线,绣出江南烟雨天;一丝线,勾勒鸳鸯戏水面”,将苏绣的针法与江南的美景结合,画面感十足。旋律创作则借鉴了苏州评弹的曲调,婉转悠扬,用古筝、二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模拟苏绣时 “丝线穿梭” 的灵动。录制时,陈慧珍还特意带来了自己珍藏的苏绣工具,将绣针穿过绸缎的 “沙沙声” 收录进歌曲的前奏,让听众仿佛能看到传承人坐在绣架前专注刺绣的场景。“听到《绣影》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绣品‘活’了,” 陈慧珍说,“歌词里写的‘绣到三更天,只为那一抹鲜艳’,就是我们苏绣传承人的日常,这种被理解、被记录的感觉,特别温暖。”
在《非遗之声》的舞台上,《绣影》的表演采用 “歌 + 舞 + 绣” 的形式:歌手站在舞台中央演唱,身后的投影播放苏绣针法的特写镜头,6 位苏绣艺人在舞台两侧现场刺绣,随着歌曲的进度,一幅 “江南水乡图” 逐渐成型;舞者则身着绣有苏绣图案的长裙,用轻柔的肢体动作模拟 “丝线穿梭” 的轨迹,与旋律完美呼应。“我们希望通过多感官的呈现,让观众‘听见’苏绣的美,” 导演说。
为古琴创作的《琴心》,邀请了古琴演奏家、非遗传承人李祥霆参与创作与录制。李祥霆不仅为歌曲演奏古琴伴奏,还亲自指导歌词创作,将古琴的历史、技法融入其中。“古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每一首曲子都有背后的故事,《琴心》不仅要写古琴的‘音’,更要写古琴的‘魂’,” 李祥霆说。
《琴心》的歌词以 “古琴的传承” 为线索,“三尺桐木,藏千年风雨;七根琴弦,诉古今传奇”,既写出了古琴的制作材料,也点明了古琴承载的文化内涵。旋律创作则以古琴曲《流水》为灵感,开头用古琴弹奏出《流水》的片段,随后加入钢琴与弦乐,让传统与现代融合。录制时,李祥霆特意选择了一把唐代古琴 “九霄环佩” 进行演奏,古琴的音色浑厚古朴,与歌手的嗓音形成完美搭配。“用唐代古琴演奏《琴心》,就像是让千年的文化‘开口说话’,” 李祥霆说,“希望听众能通过这首歌,感受到古琴的魅力,愿意去了解、去传承这项非遗技艺。”
在舞台剧的表演中,《琴心》的场景设计充满 “意境感”:舞台上摆放着一张古朴的古琴,李祥霆亲自上台演奏,歌手站在古琴旁演唱,舞台背景是水墨风格的山水画卷,随着旋律的起伏,画卷中的山水也随之变化 —— 时而细雨蒙蒙,时而阳光明媚。当歌曲唱到 “琴心代代传,不负千年约” 时,10 位年轻的古琴学习者走上舞台,与李祥霆一起弹奏《流水》,象征着 “非遗技艺的代代相传”。
除了《绣影》《琴心》,团队还为皮影戏创作了《影中戏》,用 “皮影戏的唱腔” 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歌词 “一张皮影,藏着悲欢离合;一盏明灯,照亮千年传说” 生动展现了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为剪纸创作了《剪韵》,用轻快的旋律模拟剪刀剪纸的 “咔嚓” 声,歌词 “红纸一张,剪出四季风光;剪刀一双,裁出人间万象” 充满童趣;为陶瓷创作了《瓷语》,用低沉的旋律展现陶瓷烧制的 “厚重感”,歌词 “烈火焚烧,只为那一身晶莹;千年传承,不忘那一份匠心” 诠释了陶瓷传承人的坚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