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项目的落地,为 “晚星艺术基金” 的 “六大洲公益覆盖” 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溯三年来的公益历程,基金的足迹遍布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南极洲,通过建设艺术教育中心、资助青少年艺术项目,让艺术的种子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
在亚洲,基金的重点是 “艺术教育公平” 与 “非遗文化传承”。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基金建设了 20 所 “乡村艺术教室”,为当地贫困儿童提供免费的绘画、音乐课程,还邀请巴厘岛传统舞蹈家担任老师,让孩子们在学习现代艺术的同时,也能接触本土文化。“以前我们村里的孩子从来没上过艺术课,” 巴厘岛村民拉玛说,“自从有了艺术教室,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会去画画、跳舞,变得更开朗、更自信了。有个叫卡佳的小女孩,以前很害羞,现在能在村里的节日上跳传统舞蹈,大家都为她骄傲。”
在中国,基金则推出 “非遗艺术进校园” 项目,与 100 所中小学合作,邀请苏绣、皮影戏、古琴等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设 “非遗兴趣班”。在北京某小学的苏绣兴趣班,孩子们跟着苏绣传承人李阿姨学习基本针法,用丝线在布上绣出简单的图案。“我以前觉得苏绣很难,学了之后才发现,只要有耐心,就能绣出好看的作品,” 五年级学生小宇说,“我绣了一个小钱包送给妈妈,妈妈特别喜欢,还说要把它好好收藏起来。”
截至 2029 年,基金在亚洲共建设艺术教育中心 320 所,资助青少年艺术项目 1200 个,受益人数超过 300 万,其中有 35 名受助青少年通过艺术特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印度尼西亚艺术学院等国内外专业院校。
在非洲,基金的公益项目主要集中在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等国家的贫民窟地区。在肯尼亚内罗毕的基贝拉贫民窟,基金建设了 15 所 “艺术梦想中心”,为孩子们提供绘画、雕塑、戏剧等课程,还设立 “艺术奖学金”,资助有天赋的孩子进入专业艺术院校学习。
17 岁的肯尼亚男孩穆萨,就是 “艺术奖学金” 的受益者。他从小在基贝拉贫民窟长大,偶然在 “艺术梦想中心” 接触到绘画后,便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基金为他提供了绘画工具和专业指导,还资助他参加肯尼亚全国青少年艺术比赛,最终他凭借一幅描绘贫民窟生活的画作获得一等奖,并被南非艺术学院录取。“如果没有基金的帮助,我可能永远没机会学习绘画,更别说上大学了,” 穆萨说,“我想毕业后回到基贝拉,成为一名艺术老师,教更多贫民窟的孩子画画,让他们也能通过艺术改变命运。”
基金还在非洲开展 “艺术与社区发展” 项目,组织艺术家与当地居民合作,用壁画美化贫民窟的墙壁。在南非开普敦的一个贫民窟,艺术家与居民一起,在墙壁上绘制了色彩鲜艳的壁画,内容包括非洲传统图案、孩子们的笑脸、社区的生活场景等。“以前这里的墙壁又脏又破,让人心情压抑,” 居民莎拉说,“现在壁画让整个社区都亮了起来,孩子们喜欢在壁画前玩耍,大人们也更愿意在社区里活动,社区的氛围变得越来越好。”
目前,基金在非洲建设艺术教育中心 180 所,资助青少年艺术项目 800 个,受益人数超过 200 万,28 名受助青少年考入国内外专业艺术院校。
在欧洲、美洲与大洋洲,基金的公益项目更加多元化,涵盖 “特殊群体艺术教育”“生态艺术创作”“跨文化艺术交流” 等领域。在法国巴黎,基金与当地公益组织合作,为自闭症儿童开设 “艺术治疗课程”,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帮助孩子们表达情感、改善社交能力。“很多自闭症孩子不善言辞,但能通过画笔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程老师艾米丽说,“有个孩子以前从不与人交流,现在会通过画画向我们展示他看到的世界,这是很大的进步。”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基金发起 “雨林艺术计划”,组织艺术家深入亚马逊雨林,与土着居民合作创作艺术作品,用艺术的形式宣传雨林保护。艺术家们用雨林中的植物汁液制作颜料,在树皮上绘制雨林生物图案,还教土着居民用传统工艺制作雕塑,这些作品在全球巡展后,所得收益全部用于雨林保护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艺术,让更多人关注亚马逊雨林的保护,” 项目负责人马克说,“土着居民的传统工艺里藏着对自然的敬畏,这正是现代社会需要学习的。”
在澳大利亚,基金则推出 “原住民艺术传承项目”,资助澳大利亚原住民青少年学习传统绘画、舞蹈,还帮助他们将作品推向国际市场,让原住民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16 岁的原住民女孩莉莉,通过项目学习了传统的 “点画” 技艺,她的作品《梦幻时光》在国际原住民艺术展上获奖,还被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收藏。“我的奶奶是传统点画艺术家,我希望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原住民的文化,” 莉莉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