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录音棚的凌晨,键盘上的微光映着林晚星的侧脸,她反复聆听着《丝路谣》的混音版本 —— 中国艺人周深的戏腔与阿拉伯乌德琴的旋律交织,间奏里还藏着波斯塔尔琴的细碎音符,像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丝路两端的音乐记忆。“这里的乌德琴可以再柔一点,和戏腔的衔接要更自然,就像风沙漫过沙漠,不知不觉融入绿洲的旋律。” 她对着麦克风,向远在迪拜的阿拉伯音乐人哈立德说出修改建议,屏幕那头的哈立德立刻点头,指尖在乌德琴上轻轻拨动,新的旋律透过耳机传来,与戏腔完美契合。
2027 年初,在《海洋奇缘》全球热映、《丝路传奇》获国际奖项认可后,林晚星又将目光投向 “音乐跨文化传播”—— 策划推出全球音乐专辑《世界之声》。不同于常规的 “艺人合集”,这张专辑以 “文化融合” 为核心,邀请晚星娱乐旗下 12 个国家的 20 位艺人参与,每首歌都融合至少两种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从中国二胡与美国乡村乐的碰撞,到西班牙弗拉门戈与京剧的对话,再到非洲鼓与印度西塔琴的交织,试图用音乐打破语言与地域的界限,让全球听众在旋律中感受 “世界一家” 的温暖。
《世界之声》的筹备,从一场 “音乐文化调研” 开始。林晚星团队花了三个月时间,走访全球 20 多个国家,收集当地的传统乐器、音乐旋律与文化故事,为专辑创作积累素材。他们在摩洛哥的老茶馆听民间艺人弹唱,在印度的拉贾斯坦邦记录沙漠游牧民族的歌谣,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跟着桑巴乐队打鼓,甚至在非洲肯尼亚的马赛部落,学习用兽皮鼓传递信号的古老节奏。
专辑的 15 首歌,每首都对应一个 “文化融合主题”。《丝路谣》聚焦 “陆上丝路”,融合中国、阿拉伯、波斯的音乐元素,讲述丝路商队的贸易与交流;《Country Road in China》以 “中美乡村对话” 为主题,美国艺人莉莉安用乡村乐的唱腔,搭配中国二胡的旋律,唱述她在中国云南乡村的见闻;《Flamenco in Beijing》则围绕 “东西方戏剧音乐融合”,西班牙艺人卡门的弗拉门戈响板与中国京剧的京胡、锣鼓结合,演绎一场跨越大陆的 “音乐戏剧”。
“我们不想做‘生硬的风格叠加’,而是让每首歌都有一个核心故事,音乐元素为故事服务。” 专辑制作人张亚东说,“比如《非洲与印度的狂欢》,由非洲艺人马库斯和印度艺人 Priya 合作,非洲鼓的节奏象征马赛部落的热情,印度西塔琴的旋律代表拉贾斯坦邦的灵动,歌词讲述两个不同部落的人因音乐相遇的故事,两种乐器的融合就像他们的友谊,自然而充满活力。”
为了让故事更真实,团队还邀请当地文化学者参与歌词创作。《丝路谣》的歌词参考了《大唐西域记》中对丝路的记载,融入阿拉伯商人的日记片段;《南美雨林的歌声》则由巴西土着艺人卡洛斯创作,歌词用葡萄牙语和土着语言混合,唱述雨林的动植物与土着人的生活,间奏里还加入了雨林鸟类的真实鸣叫,让听众仿佛置身亚马逊雨林。
专辑的艺人选择,遵循 “文化适配” 原则。中国艺人周深擅长戏腔与抒情,便让他参与《丝路谣》的演唱,与阿拉伯音乐人合作;美国乡村歌手莉莉安曾在中国生活三年,熟悉中国乡村文化,便让她创作《Country Road in China》,搭配二胡演奏家陈军;西班牙弗拉门戈舞者兼歌手卡门,因痴迷京剧,主动申请参与《Flamenco in Beijing》,与京剧老生演员王佩瑜合作。
“卡门第一次听京剧时,就被京胡的旋律和老生的唱腔震撼,她觉得弗拉门戈的‘激情’与京剧的‘韵味’有共通之处。” 专辑统筹李然说,“为了更好地融合两种风格,卡门特意飞到北京,跟着王佩瑜学了一个月的京剧唱腔,还尝试用弗拉门戈的响板打出京剧锣鼓的节奏,最后在歌里,她用弗拉门戈的转音演绎京剧的‘西皮流水’,效果特别惊艳。”
对于一些小众文化的音乐,团队还特意邀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非洲与印度的狂欢》中,非洲鼓部分由肯尼亚马赛部落的鼓乐传承人奥马尔演奏,他用祖传的兽皮鼓,打出只有部落内部才懂的 “欢迎节奏”;《北欧极光与中国雪》里,北欧萨米人的 “约伊克”(无词吟唱)由萨米族传承人埃娃演绎,与中国古琴演奏家李祥霆的古琴旋律结合,像极光与雪花在夜空中共舞。
由于艺人分布在全球 12 个国家,专辑创作主要通过 “线上协作 + 线下集中录制” 的方式进行。每天,不同国家的音乐人通过视频会议讨论编曲细节,共享录音文件,有时为了一个音符的衔接,会跨越时差反复沟通 —— 中国的深夜,正是美国的清晨,林晚星常常在录音棚待到凌晨,一边听美国艺人的录音,一边与中国的编曲师调整旋律;而当中国迎来黎明时,她又要和欧洲的音乐人对接,确保每首歌的进度同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