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生态绘本” 计划,是林晚星团队为激发青少年创作热情设计的特色项目。亚马逊雨林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却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 土着青少年虽然生活在雨林中,却很少有机会系统了解雨林生态,更少有机会用艺术形式记录自己的家园。“我们希望通过绘本创作,让孩子们既了解雨林的珍贵,又学会用艺术表达对家园的热爱,” 林晚星说,“这些绘本未来不仅会在巴西的学校传播,还会翻译成多种语言,让全球更多人看到亚马逊雨林的美丽与脆弱。”
为了让绘本内容更真实、丰富,团队组织青少年进行了为期一周的 “雨林采风”—— 每天清晨,孩子们跟着部落的 “生态向导” 走进雨林,学习识别不同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特征与习性;下午回到传承中心,将白天的所见所闻用画笔记录下来;晚上则围坐在篝火旁,听长老讲述与这些动植物相关的部落传说。
在雨林深处的 “兰花谷”,生态向导阿泽指着一朵紫色的兰花,告诉孩子们:“这种兰花叫‘天使兰’,只有在湿度 80% 以上、温度 25℃左右的地方才会开花,它的花蜜是蜂鸟最喜欢的食物,而蜂鸟会帮它传播花粉 —— 这就是雨林的‘共生关系’。”14 岁的男孩托托立刻拿出素描本,快速勾勒出兰花的形状,还在旁边画了一只叼着花蜜的蜂鸟,“我要把这个‘共生故事’画进绘本,让大家知道雨林里的动植物都是好朋友。”
采风中,孩子们还遇到了不少 “惊喜”:在一棵巨大的绞杀榕下,发现了正在蜕皮的树懒;在河边的泥地上,看到了美洲豹的脚印;在腐烂的树干上,找到了发光的真菌。“以前我觉得雨林里的动物很可怕,”13 岁的安娜说,“这次采风后才知道,树懒很温顺,发光真菌还能在晚上照亮路 —— 雨林就像一个神奇的宝库,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这些经历,都变成了绘本中生动的画面:托托画了 “树懒蜕皮记”,安娜画了 “夜晚的发光真菌小路”,莉莉则画了 “美洲豹的脚印地图”,每一幅画都充满了孩子的童真与对雨林的热爱。
绘本创作阶段,团队鼓励孩子们将部落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绘画技巧结合。比如在绘画材料上,孩子们既可以使用长老制作的植物染料,也可以使用团队带来的彩色铅笔、水彩;在表现形式上,既可以采用部落传统的 “树皮画” 风格 —— 用线条简单勾勒、色彩浓郁,也可以尝试现代的 “卡通风格”,让形象更活泼。
16 岁的男孩马库斯,用树皮画的技法画了 “雨林水循环” 的故事:画面上方是太阳,中间是云朵,下方是河流,河流旁的土着人正在祈祷,画面中还穿插着部落符号 ——“太阳符号” 代表温暖,“水滴符号” 代表生命。“我想让大家知道,雨林的水是循环的,就像祖先的智慧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马库斯说。而莉莉则用彩色铅笔,画了一本 “雨林日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每天采风中的发现,还在每页画了一个小小的 “藤蔓书签”,书签上的图案都是部落的传统符号。
团队还邀请了巴西知名的儿童绘本作家,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指导 —— 不是修改他们的创意,而是帮助他们优化构图、完善故事逻辑。“孩子们的想法非常棒,充满了想象力,” 绘本作家劳拉说,“比如有个孩子画了‘会说话的猴子’,用猴子的视角讲述雨林的变化,这种创意比成人的想法更有感染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把这些创意更好地呈现出来。” 最终,孩子们的作品汇集成《亚马逊雨林的秘密》系列绘本,分为 “动物朋友”“植物宝藏”“部落故事” 三册,每册都附有土着语言与葡萄牙语、中文、英文的对照翻译。
“晚星艺术基金” 深知,文化保护不能只停留在部落内部,还需要让更多人了解、认可土着文化。因此,团队与巴西文化部、里约热内卢教育局合作,推出了 “土着文化进校园” 计划,将土着艺术纳入当地中小学的 “多元文化课程”;同时,还在里约热内卢举办 “亚马逊土着文化展”,让城市居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雨林文化的魅力。
在里约热内卢的圣玛利亚小学,“土着文化课程” 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每周,传承中心的长老或青少年传承人,会来到学校授课 —— 有时是教孩子们跳 “雨林丰收舞”,有时是教他们制作简单的竹制响板,有时是给他们讲部落的口头叙事故事。
“以前我们只在课本上见过亚马逊雨林,觉得很遥远,” 五年级学生索菲亚说,“现在长老教我们跳丰收舞,还告诉我们每一个动作的意义,我才知道土着人是怎么和雨林相处的。” 而在实践课上,孩子们会用课堂上学到的技艺,制作小礼物 —— 有的用彩纸模仿树皮画,有的用吸管制作迷你竹笛,还有的编藤蔓小篮子,这些礼物会被寄给雅诺马马部落的青少年,形成 “文化交流互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