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雨林的晨雾还未散尽,雅诺马马部落的 “文化传承中心” 外,土着长老塔卡正用红色植物染料,在木柱上绘制 “雨林守护兽” 图案 —— 美洲豹的轮廓在他笔下逐渐清晰,眼窝处点缀着蓝色羽毛,这是部落传承千年的图腾,象征 “人与自然的共生”。不远处,林晚星穿着部落传统的棉麻长袍,跟着土着妇女学习编织 “雨林藤蔓篮”,指尖被粗糙的藤蔓磨得发红,却笑得格外灿烂:“原来每一根藤蔓的缠绕方向,都藏着你们对雨林的理解。”
2025 年深秋,“晚星艺术基金” 海外第四站正式落地巴西里约热内卢周边的雅诺马马部落,这是基金首次将目光投向南美土着文化。不同于澳洲原住民的点画艺术、非洲部落的音乐传统,亚马逊土着文化的核心是 “与雨林共生的智慧”—— 从用雨林植物制作乐器,到以舞蹈模拟动物动作,每一种文化表达都深深扎根于这片广袤的绿色土地。林晚星团队此次带来的 “文化保护计划”,没有采用 “外来者主导” 的模式,而是全程以土着社群为核心,通过 “搭建传承空间、培育年轻传承人、推动文化普及” 三大举措,让亚马逊土着文化在守护中焕发新活力。
雅诺马马部落的 “文化传承中心”,选址在部落聚居地边缘的一片空地上,背靠参天的橡胶树,面朝蜿蜒的内格罗河 —— 这里曾是部落长老传授狩猎、农耕技艺的地方,如今被改造成集 “技艺教学、作品展示、文化交流” 于一体的空间。中心的搭建全程由土着工匠主导,林晚星团队仅提供材料与技术支持,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符合部落文化传统。
传承中心的主体建筑采用亚马逊土着传统的 “棕榈屋” 结构 —— 数十根粗壮的木柱支撑起屋顶,屋顶覆盖着层层叠叠的棕榈叶,既能遮挡雨林的暴雨,又能让空气流通,保持室内凉爽;墙面没有使用砖石,而是用编织的藤蔓帘隔开,既保留了部落 “开放式生活” 的习惯,又能灵活划分教学区、展示区。
“我们特意保留了屋顶的‘排烟口’,” 土着工匠首领阿莫说,“以前部落的棕榈屋,会在屋顶留一个小口让篝火烟排出,现在传承中心用来烧制植物染料、制作陶器时,这个排烟口刚好能派上用场。” 而在现代功能上,团队为中心加装了太阳能发电板,满足照明与电子设备的用电需求;还在展示区安装了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用来保护容易受潮的树皮画、羽毛饰品等文物级作品。
中心的院子里,还搭建了两个特殊的 “露天课堂”:一个是 “植物技艺区”,地面划分出不同区域,种植着制作染料的红木、编织用的凤梨科植物、制作乐器的竹子,土着长老会在这里现场教学如何采摘、处理这些植物;另一个是 “舞蹈广场”,地面用白色石灰石画出部落传统舞蹈的步伐轨迹,方便青少年学习时对照练习。“这个广场的形状是模仿‘雨林太阳’的,” 塔卡长老解释道,“我们的舞蹈大多与太阳、雨水、丰收有关,在这样的广场上跳舞,能让孩子们更贴近祖先的智慧。”
传承中心成立后,首批启动的是 “文化守护者” 培训计划 —— 邀请部落内 5 位掌握核心技艺的长老,每人带 10 名 12-18 岁的青少年,进行为期 6 个月的系统教学。课程涵盖 “传统舞蹈”“乐器制作”“树皮画”“口头叙事” 四大类,每类课程都遵循 “理论 + 实践 + 创作” 的模式,确保青少年不仅能学会技艺,还能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
在 “乐器制作” 课堂上,长老卡鲁拿着一根刚砍伐的竹子,教孩子们如何判断竹子的年龄 ——“竹节间距宽的,声音更浑厚,适合做笛子;竹节密的,声音清脆,适合做响板。” 他一边说,一边用石刀在竹子上刻画纹路,“这些纹路不仅是装饰,还能改变声音的共鸣,比如刻成波浪纹,吹笛子时会有‘流水声’。” 孩子们围在周围,手里拿着自己的竹子,小心翼翼地模仿,15 岁的少女莉莉在竹子上刻下了一只美洲豹,“我想做一支‘美洲豹笛子’,吹出来的声音能像美洲豹的叫声一样,守护我们的雨林。”
“传统舞蹈” 课堂则充满了活力。长老娜依带领孩子们跳 “雨林丰收舞”,她的动作模仿着猴子摘果、鸟儿飞翔、鹿群奔跑,嘴里还唱着古老的歌谣:“太阳照进雨林,果实挂满枝头,祖先的祝福,在舞蹈中流淌。” 孩子们一开始动作生硬,娜依就用游戏的方式教学 —— 让他们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动作,再慢慢融入舞蹈的节奏。“以前我们的舞蹈都是‘跟着学’,没有固定的教材,很多孩子学不会就放弃了,” 娜依说,“现在有了步伐轨迹和歌谣歌词,孩子们学得快多了,昨天还有孩子自己编了一段‘蝴蝶舞’,特别可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