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龙洞堡机场的出口处,赵伟攥着一份皱巴巴的剧本,目光紧紧盯着人群中的林晚星。这位刚加入 “新星导演计划” 半年的新人导演,手里的《大山里的课堂》初稿,承载着他埋藏了三年的心愿 —— 讲述那些 “被大山挡住视线,却用艺术寻找光” 的乡村孩子的故事。
“晚星总,这剧本里的每个角色,都有真实原型。” 赵伟递过剧本时,声音带着一丝紧张,也藏着难掩的激动,“去年我跟着‘晚星艺术基金’去贵州支教,看到一个叫小花的女孩,用捡来的彩铅在作业本上画山外的世界,那一刻我就想,一定要把她们的故事拍出来。”
林晚星接过剧本,指尖触到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 —— 有些地方画着乡村学校的草图,有些地方标注着 “此处需加入苗族刺绣元素”,还有些地方写着 “参考基金支教日志第 37 页”。“好的故事,从来不是凭空编造的。” 她翻到描写 “支教老师教孩子唱山歌” 的段落,抬头对赵伟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拍一部‘卖惨’的纪录片,而是用艺术的温度,展现乡村孩子的渴望与坚守。”
这场在机场的简短对话,拉开了《大山里的课堂》筹备的序幕。作为 “新星导演计划” 扶持的第四部作品,这部聚焦乡村教育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带着 “真实” 与 “公益” 的双重基因 —— 它改编自 “晚星艺术基金” 的支教实践,由新人导演执导,邀请乡村孩子客串,甚至将部分票房收入反哺公益,成为晚星娱乐 “内容 + 公益” 生态的又一典范。
《大山里的课堂》的诞生,源于 “晚星艺术基金” 一本泛黄的支教日志。这本由基金志愿者记录的日志,详细记载了贵州黔东南地区乡村学校的教育现状 —— 孩子们对画笔的渴望、支教老师的困境、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碰撞,这些真实的细节,成为赵伟创作的核心素材。
“基金的支教日志里,有个叫‘石头’的男孩,让我印象特别深。” 赵伟在剧本研讨会上说,“他天生口吃,不敢说话,却能用苗族芦笙吹出特别动人的旋律。志愿者发现后,教他用芦笙‘说话’,后来他在县里的艺术节上,用芦笙演奏了《映山红》,台下的家长都哭了。”
这个故事,成为电影中男主角 “阿笙” 的原型。赵伟在剧本里,设计了 “阿笙用芦笙改编流行歌曲,吸引城里志愿者注意” 的情节 —— 阿笙每天放学后,都会在村口的大榕树下吹芦笙,他把听到的汽车鸣笛声、鸟鸣声都融入旋律里,有一天,支教老师林岚(原型为基金志愿者)路过,被这独特的声音吸引,从此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
日志里还有 “孩子们凑钱买画笔” 的细节,也被赵伟写进剧本:女主角 “小花”(原型为赵伟遇到的彩铅女孩)想要一套水彩笔,却舍不得向家里要钱,于是和同学一起,捡塑料瓶卖钱,攒了三个月,终于买到一套二手画笔。她把每支画笔都用布条缠好,小心翼翼地装在铁盒子里,每天只敢用一次,怕很快用完。“这个细节不用刻意煽情,却能让观众感受到孩子对艺术的珍视。” 林晚星在打磨剧本时,特意保留了 “缠布条”“铁盒子” 的描写,“真实的细节,比夸张的剧情更有力量。”
林晚星从筹备初期就明确,《大山里的课堂》不是一部 “独立的电影”,而是 “晚星艺术基金公益实践的延伸”。她要求团队在剧本中融入基金的核心项目,比如 “艺术教室建设”“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乡村孩子城市研学”,让观众在看电影的同时,了解公益的真实价值。
“电影里有个‘非遗进校园’的情节,原型就是基金和贵州苗族刺绣传承人合作的项目。” 基金项目总监李敏说,“我们邀请传承人到乡村学校教孩子刺绣,孩子们把苗族图案绣在书包上、衣服上,后来这些作品还在上海举办了‘大山里的艺术展’。剧本里,我们把这个情节改编成‘小花的刺绣作品被选入城市展览,她第一次走出大山’,既展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公益对孩子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林晚星决定将影片的 15% 票房收入捐赠给 “晚星艺术基金” 乡村项目,用于建设更多 “艺术教室”、捐赠乐器和画笔。“电影的票房数字不是终点,而是让公益持续下去的起点。” 她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希望观众看完电影后,不仅能被故事打动,还能通过公益行动,真正帮助到那些像小花、阿笙一样的孩子。”
《大山里的课堂》的剧本打磨,历时四个月,修改了 12 稿。林晚星与赵伟团队围绕 “如何还原乡村教育现状”“如何避免公益主题的说教” 两个核心问题,反复研讨,甚至多次前往贵州黔东南地区实地调研,确保剧本既有 “情感温度”,又有 “现实深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