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宁夏海原县,秋阳把黄土高原的沟壑染成暖金色。海原县第一小学的操场上,原本空旷的水泥地被临时搭起的蓝色帐篷填满,帐篷外贴着 “艺术点亮梦想” 的红色标语,几位工人正小心翼翼地从货车上卸下钢琴、古筝 —— 这些崭新的乐器裹着防尘布,在阳光下像等待被唤醒的宝藏。
林晚星穿着简单的牛仔裤和白色 T 恤,蹲在操场边,看着孩子们好奇地围着古筝打转。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古筝的琴弦,清脆的声响让她立刻缩回手,眼里满是惊喜。“别怕,这是古筝,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乐器。” 林晚星走过去,握住小女孩的手,教她轻轻拨动琴弦,“你听,它的声音像不像山间的泉水?”
小女孩跟着拨动琴弦,脸上渐渐绽开笑容。不远处,苏晓正抱着吉他调试音准,陆哲在帮忙组装画架,柳依依则蹲在地上,给孩子们分发印有古风图案的乐谱。“晚星姐,第一批 20 所艺术教育基地的选址都确定了,这是详细的规划图。” 公益项目负责人张悦拿着文件夹走过来,指着地图上用红圈标注的地点,“除了县城的学校,我们还会在偏远的乡镇小学建流动艺术教室,用改装的大巴车运送乐器和老师。”
林晚星接过规划图,指尖划过 “海原县关桥乡”“史店乡” 等名字 —— 这些地方她上个月特意来过,看到孩子们在没有画笔的情况下,用烧黑的木炭在墙上画画,在没有乐器的课堂上,跟着老师唱跑调的歌谣。那一刻,她更加确定,“晚星艺术基金” 的首站必须落地这里。“乐器和教室只是开始,” 林晚星抬头看向远处的群山,“我们要让这里的孩子知道,艺术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快乐。”
当夕阳西下,帐篷里的灯光渐次亮起,一场属于海原县孩子的 “艺术启蒙夜”,正式拉开序幕。
“晚星艺术基金” 首笔 5 亿资金,没有用于华丽的宣传,而是全部投入到艺术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物资采购中。从乐器挑选到课程设计,从师资配备到长期规划,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对孩子的用心,只为搭建一座能让梦想生根发芽的 “象牙塔”。
为了给孩子挑选合适的乐器,林晚星特意邀请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组成 “选品团队”,从材质、音色到尺寸,逐一把关。钢琴选择了适合儿童弹奏的中小型立式琴,琴键经过特殊处理,更贴合孩子的小手;古筝挑选了入门级的桐木琴,音色清亮却价格适中,即使孩子不小心磕碰也不心疼;美术工坊里的画笔、颜料全部选用无毒环保材质,画纸是加厚的素描纸,能反复修改。
“我们不仅要送乐器,还要送‘专业’。” 选品团队的李教授说,“比如这批古筝,我们特意在琴码上做了标记,帮助孩子快速找到音位;吉他也换成了儿童专用的小尺寸,避免孩子因为乐器过重影响学习兴趣。”
除了固定的艺术教室,基金还投入 200 万改装了 5 辆 “流动艺术大巴”—— 大巴车的一侧被改造成可展开的舞台,另一侧是存放乐器和画具的储藏柜,车身上画着色彩鲜艳的卡通图案,写着 “流动的艺术课堂”。“偏远乡镇的孩子不方便到县城上课,我们就把课堂送到他们家门口。” 张悦解释道,“每辆大巴配备 2 名艺术老师,每周会去 2 个乡镇,为孩子们上音乐课和美术课。”
开学前,基金还为每所艺术教育基地配备了 “艺术大礼包”—— 里面有定制的校服、画夹、乐谱本,甚至还有记录成长的 “艺术日记”。林晚星在每个日记本的扉页都写下了一句话:“愿你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
“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孩子的审美和创造力。” 这是林晚星为课程设计定下的核心原则。因此,基金联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开发了一套 “本土化艺术课程体系”,让艺术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
音乐课上,老师会教孩子用黄土高原的民歌旋律,改编成适合古筝弹奏的曲子。“比如海原县的传统民歌《下四川》,我们会把它的旋律简化,用古筝的五声音阶演奏,让孩子既能学习乐器,又能了解家乡的文化。” 音乐课程负责人王老师说,“我们还会教孩子用日常物品制作乐器 —— 用矿泉水瓶和豆子做沙锤,用木板和橡皮筋做简易吉他,让他们知道,艺术无处不在。”
美术课则更具创意。老师会带孩子走进田间地头,用画笔描绘黄土高原的沟壑、金灿灿的向日葵;会教孩子用羊毛制作毡画,用晒干的玉米皮编织手工艺品。“上次我们带孩子画向日葵,一个小男孩告诉我,他想把画送给在外打工的爸爸,让爸爸知道家里的向日葵熟了。” 美术老师李老师回忆道,“那一刻,我觉得艺术不仅是画画,更是孩子表达情感的方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