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餐厅的角落临时变成了 “汉字课堂”。林晚星在白板上写下 “福” 字的笔顺,一边写一边解释:“‘福’字左边是‘示’字旁,代表祭祀,右边是‘一口田’,意思是有饭吃、有田种,就是幸福。在中国,过年的时候,大家会把‘福’字倒着贴,因为‘倒’和‘到’谐音,寓意‘福到了’。”
意大利员工马可学得最认真,他握着毛笔,一笔一划地在红纸上写着,虽然 “田” 字写得像个歪歪扭扭的正方形,却一脸得意地举起来给大家看:“你们看,我的‘福’字!以后我要写很多‘福’字,送给每一位客人!” 教授马可?波罗看着他的字,笑着补充:“汉字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艺术,每一个笔画都有它的意义,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从那以后,中餐厅多了个 “传统”—— 每位客人离开时,都会收到一张员工手写的 “福” 字卡片,不少客人特意把卡片夹在笔记本里,还有人拍照发在社交平台上,配文 “来自中国的幸福祝福”。
端午节临近时,林晚星又策划了 “端午特辑”。她提前从国内寄来糯米、粽叶和红枣,在餐厅里摆起了包粽子的桌子。意大利员工们看着绿油油的粽叶,都露出了 “无从下手” 的表情。林晚星笑着拿起一片粽叶,示范道:“先把粽叶折成漏斗形,放一勺糯米,再放一颗红枣,然后把剩下的粽叶盖过来,缠上绳子,一定要缠紧,不然煮的时候会漏米。”
马可尝试了好几次,不是粽叶散了,就是糯米漏了,急得满头大汗。林晚星耐心地帮他调整粽叶的形状,手把手教他缠绳子:“慢慢来,包粽子最重要的是耐心,就像你们做手工披萨一样,要用心才能做好。” 终于,马可包出了一个 “歪歪扭扭却完整” 的粽子,他兴奋地举起来,对着镜头喊道:“我成功了!这是我的第一个中国粽子!”
端午节当天,中餐厅还推出了 “粽子套餐”,将粽子和番茄牛肉意面搭配出售。不少客人是第一次吃粽子,他们小心翼翼地剥开粽叶,咬下一口,糯米的清香和红枣的甜味在嘴里散开,有人惊讶地说:“这比甜点还好吃!” 林晚星趁机向他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诗人屈原,人们会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祈求平安健康。” 客人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有人问:“那赛龙舟是什么样的?下次可以在节目里看到吗?”
到了中秋节,林晚星又带着大家做月饼。她准备了莲蓉、豆沙两种馅料,教大家用模具压出带有 “嫦娥奔月” 图案的月饼。意大利员工劳拉看着自己做的月饼,忍不住感叹:“中国的传统节日太有意思了,每个节日都有特别的食物和故事,感觉就像在听童话故事一样。” 这些温馨的互动片段,被摄像机一一记录下来,播出去后,不少海外观众在评论区留言 “想了解更多中国传统节日”“希望有机会去中国体验端午节”。
《中餐厅》第二季开播后,热度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节目片段在 YouTube 上的播放量一路飙升,短短两周就突破了 5 亿,#Chinese Cuisine by Su Wanxing# 话题更是登上全球热搜榜,引发了一场跨越国界的 “中餐热” 和 “中国文化热”。
在意大利,不少餐厅开始模仿中餐厅,推出 “中式融合菜”—— 有的餐厅在披萨里加入五香粉,有的餐厅推出 “中式肉酱意面”,甚至有甜品店开始售卖 “月饼冰淇淋”。佛罗伦萨当地的食材市场里,五香粉、糯米、粽叶等 “中国食材” 的销量暴涨,摊主们笑着说:“都是看了《中餐厅》来买的,现在这些中国食材,比意大利面还受欢迎!”
海外社交媒体上,关于 “中国文化” 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有网友发起 “# 我学的第一个汉字 #” 话题,不少人晒出自己写的 “福” 字,虽然笔画稚嫩,却充满热情;还有网友分享自己尝试包粽子、做月饼的视频,配文 “跟着林晚星学中国传统文化,太有趣了!” 甚至有海外学校的老师,将《中餐厅》的片段作为 “文化教学素材”,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饮食文化。
《纽约时报》特意发表了一篇题为《中餐厅:中国文化出海的新载体》的评论文章,文中写道:“林晚星通过一道道融合菜,一个个温馨的文化互动,让海外观众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温度’。她没有生硬地灌输文化知识,而是用美食作为桥梁,让观众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了解中国的汉字、传统节日和生活方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方式,比任何宣传都更有效。”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也提到了《中餐厅》第二季的文化传播效应:“《中餐厅》的成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我们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节目,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