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洛杉矶秋意渐浓,工业光魔(ILM)总部的特效工作室里,却弥漫着 “与时间赛跑” 的紧张氛围。巨大的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着《流浪地球》的实景拍摄素材 —— 华夏一号发动机的金属支架在沙漠风中泛着冷光,空间站舱体的蓝色灯光映照着吴京坚毅的脸庞,而屏幕角落的 “特效进度条” 显示,当前完成度仅 15%。林晚星坐在会议桌主位,面前摊开着 “核心场景特效时间表”,指尖在 “木星爆炸”“空间站爆炸” 两个红色标注的场景上反复停留,身后的玻璃窗外,好莱坞山的轮廓在夕阳下若隐若现。
“根据实景拍摄的素材分析,‘木星爆炸’需要模拟‘氢气点燃 — 冲击波扩散 — 行星碎片飞溅’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流体力学参数都要重新计算;‘空间站爆炸’则需要精准还原‘舱体结构断裂 — 碎片运动轨迹 — 氧气燃烧特效’,这些都需要我们与国内团队实时同步数据。” 工业光魔特效总监马克?约翰逊指着显示屏上的 3D 模型,语气严肃,“按原计划,这两个场景的特效制作至少需要 3 个月,加上其他场景,总周期预计 6 个月,但现在《花儿与少年》海外热度正高,晚星娱乐希望能提前上映,时间非常紧张。”
林晚星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 20 位特效师 —— 他们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粒子特效参数与流体模拟数据。“时间紧不是借口,而是动力。” 她的声音坚定,“我们可以每周召开两次跨国会议,国内团队凌晨 4 点同步你们的工作进度,你们下午 2 点反馈修改意见;同时,我会解锁系统的【特效制作加速技能】,提升数据运算效率,争取把总周期缩短至 4 个月。但有一个前提 —— 所有特效必须符合科学规律,不能为了速度牺牲质量。”
要实现 “6 个月变 4 个月” 的目标,首先要解决 “中美团队时差与数据同步” 的核心问题。林晚星与马克共同设计了 “跨国协作体系”,从 “会议机制”“数据共享”“质量把控” 三个维度,搭建起高效的 “特效流水线”。
固定会议时间:每周一、周四晚 8 点(中国时间)/ 凌晨 5 点(美国时间)召开 “进度同步会”,由林晚星与马克共同主持,双方特效师、科学顾问、导演宁浩参会,同步各场景特效进度,解决技术难点;每周三、周六下午 2 点(美国时间)/ 凌晨 5 点(中国时间)召开 “细节讨论会”,聚焦单个场景的特效细节,如 “木星爆炸的火焰颜色”“空间站碎片的材质反光”;
会议前置准备:每次会议前 24 小时,双方需将 “工作周报”“问题清单”“特效样片” 上传至 “云端协作平台”,标注 “紧急程度”(红色 = 24 小时内解决,黄色 = 48 小时内解决,绿色 = 常规讨论),避免会议时间浪费在 “信息同步” 上;
应急沟通通道:建立 “特效应急群”,包含中美双方核心成员,若遇到 “数据丢失”“参数异常” 等紧急问题,可随时发起视频通话,确保问题 1 小时内响应,4 小时内提出解决方案。
第一次 “进度同步会” 上,国内特效团队负责人张远就遇到了 “木星大气密度参数不匹配” 的问题 —— 国内团队根据中科院提供的数据,将木星大气密度设定为 “0.16kg/m3”,但工业光魔根据《星际穿越》的特效经验,认为应设定为 “0.23kg/m3”,双方争执不下。
“我们不能凭经验决定,要靠科学数据说话。” 林晚星立刻联系中科院天体物理研究所的张昊教授,让他通过视频会议实时计算,“根据木星探测器‘朱诺号’的观测数据,木星赤道区域的大气密度约为 0.18kg/m3,两极区域约为 0.21kg/m3,我们的场景发生在木星赤道附近,应取 0.18kg/m3,同时加入‘大气湍流’参数,让火焰形态更真实。” 张昊教授的计算结果,让双方达成共识,马克感慨:“这种‘科学优先’的态度,正是我们需要的。”
数据标准化:制定 “特效数据标准手册”,统一 “模型格式”(FBX 2020 版)、“纹理分辨率”(4K 起步,核心场景 8K)、“粒子数量”(木星爆炸场景粒子数≥1 亿)、“帧率”(24fps 电影标准,关键帧 30fps),避免因格式不兼容导致的数据丢失;
实时同步系统:搭建 “云端渲染农场”,双方特效师可实时调用对方的 “特效工程文件”,修改后自动同步至云端,标注 “修改人、修改时间、修改原因”,形成 “数据修改日志”,方便回溯;
科学数据库对接:将中科院提供的 “木星物理参数库”“空间站结构数据库”“地球大气模拟数据库” 接入云端平台,特效师可随时查询 “木星重力加速度(24.79m/s2)”“空间站舱体材质(钛合金密度 4.51g/cm3)” 等关键数据,确保特效符合科学规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