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滨海湾的 “超导电网调控中心”,玻璃幕墙外的朝阳刚爬上鱼尾狮雕像,室内的监控大屏却已亮起刺目的红光。当地时间上午 9 点 17 分,标注着 “系统核心 ——C-19 超导线圈组” 的温度曲线突然失控,从 - 196℃的稳定值断崖式飙升,15 秒内突破 80℃,屏幕右下角弹出 “熔毁预警” 的红色弹窗,尖锐的警报声瞬间刺穿了控制室的安静。
“不可能!实验室模拟时,就算负载波动 30% 也能稳定!” 首席工程师李伟的手指在操作台上疯狂敲击,试图启动 “应急降温程序”,但鼠标点击 “液氮注入” 按钮时,屏幕却弹出 “执行失败”—— 超导线圈的温度已达 127℃,包裹线圈的绝缘层开始碳化,监控画面里,原本泛着淡蓝微光的线圈组,此刻像被烧红的铁丝,冒着刺鼻的黑烟。
陈序的工作站屏幕上,实时传输的监控画面正同步记录这场崩溃:新加坡电网的 “瞬时负载曲线” 像一条失控的过山车轨道,9 点 15 分,因早高峰后商场空调集中启动、电动车充电站满负荷运行,负载突然从 1.2GW 飙升至 1.8GW,超出系统 “1.5GW 最大适配负载” 的上限 —— 实验室里精确控制的 “负载波动”,在现实世界中变成了毫无预兆的 “负荷海啸”。
“他们太急了,连‘多场景负载测试’都没做。” 海伦娜站在屏幕前,手里攥着新加坡电网公司上周发布的《超导调控系统技术白皮书》,上面赫然写着 “基于 C-19 晶体的超导线圈,可实现‘0 损耗’负载调控,适配所有民用场景”,却对 “极端负载应对方案” 只字未提,“实验室里的‘理想负载’,和现实中的‘杂乱负载’根本是两回事 —— 空调、充电桩、医院设备的用电波形各不相同,超导线圈的稳定性在这种‘波形干扰’下,会比模拟时差 40%。”
屏幕突然切换到新加坡街头的实时画面:滨海湾金沙酒店的外墙灯光瞬间熄灭,原本运行的观光电梯悬停在半空;地铁环线的列车在隧道里紧急停运,车厢内的应急灯亮起,乘客们掏出手机照明,议论声透过麦克风传来:“不是说超导电网最稳定吗?怎么会停电?”;更致命的是市中心医院 ——ICU 病房的备用电源虽及时启动,但血液透析机因 “电压波动” 停止运行,护士们手忙脚乱地切换手动模式,病床上的患者脸色苍白,监护仪的警报声与外界的混乱交织在一起。
“这不是‘稳定’,是‘脆弱’。” 陈序的声音带着一丝冰冷,他调出系统崩溃前的 “线圈监测数据”:C-19 晶体的 (110) 晶面应力值,在负载飙升时从 5GPa 骤增至 18GPa,远超他当初设计的 “10GPa 安全阈值”—— 新加坡团队为了 “追求零损耗”,私自删除了 “应力过载保护程序”,认为 “现实中不会出现这么大的负载波动”,却忘了民用电网的 “现实”,从来都充满意外。
解密器突然震动,叶晴的潜伏者发来新加坡电网公司的内部邮件,发送时间是测试前一天:“为赶在‘亚洲超导技术峰会’前完成测试,可简化‘极端负载验证’步骤,优先确保‘零损耗’数据达标 —— 董事会已承诺,若测试成功,将追加 10 亿美元投资。” 邮件附件里,是被修改过的 “负载模拟参数”,所有超过 1.5GW 的波动数据都被删除,换成了平滑的 “理想曲线”。
“为了政绩和投资,连安全都能简化。” 海伦娜的声音带着一丝悲凉,她想起三个月前陈序在《技术安全锁方案》里写的 “现实应用需预留 30% 安全冗余”,当时被新加坡团队嘲笑 “过于保守”,现在却成了最精准的预言。屏幕上,新加坡能源部长正在召开紧急发布会,面对记者的追问,他只能反复强调 “是‘突发负载异常’导致的临时故障,将尽快恢复供电”,却避而不谈 “测试流程简化” 的事实。
霍兰德的视频通话请求突然弹出,他的背景是混乱的战略会议室,墙上的大屏幕正显示 “全球超导项目暂停通知”:“中国已宣布推迟‘超导电网示范工程’,德国暂停‘超导储能站’建设,连洛克希德都要求我们重新验证‘超导武器的负载稳定性’—— 新加坡这次搞砸了,整个超导领域的信任度都在崩塌!”
陈序没有回应,目光落在屏幕上 “医院 ICU” 的画面:护士们终于用手动模式重启了血液透析机,患者的血压逐渐恢复正常,但监护仪上的 “电压波动记录” 还在闪烁,像一道未愈合的伤口。他突然想起东京实验室爆炸时的焦黑残骸,想起防务展上武器设计图的冰冷纹路 —— 从实验室到武器展,再到民用电网,超导技术的每一步落地,都伴随着 “忽视现实” 的代价,而这次,代价是一座城市的恐慌,是生命的风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欲望笔纪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欲望笔纪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